無人機賽道:非接觸式戰爭替代方案的技術倫理與文明意義-紫荊網

無人機賽道:非接觸式戰爭替代方案的技術倫理與文明意義

日期:2025-07-10 來源:中國日報網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戰爭的傷痛仍歷歷在目。海明威筆下那些被戰爭永久性損傷的靈魂,一直在提醒我們:戰爭帶來的,是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毀滅。當“全球無人機無限制格鬥爭霸賽”以其炫目的科技對抗登上舞台,一種前所未有的可能浮出水面:戰爭是否終可擺脫血肉橫飛的殘酷,在非接觸式對抗中決出勝負?這不僅是技術的躍進,更是對戰爭本質與人類文明命運的深刻叩問。

微信图片_20250710100106

從文化人類學的深層視角審視,無人機競賽、狩獵與戰爭都源於人類的攻擊本能。它們為利益、尊嚴和秩序而戰,帶有危機感與遠古象徵。無人機競賽以“遊戲理性”將這種古老衝動融入現代競技場,巧妙融合了史前文化的遊戲精神與自然正義的法理內涵,更將西方決鬥文化中的儀式感轉化為自然、審美化的表達。這種轉化非但不是對暴力的簡單複製,而是以文明之力對極限抗爭衝動的創造性“消解”——在虛擬對抗的轟鳴中,以遊戲化的方式化解極端抗爭,真實的殺戮被懸置。

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入侵性”重塑戰爭形態。從俄烏戰場上的無人機與無人艇組合刷新作戰模式,到“大維空間觀”將電磁、網絡、外層空間納入戰場;從“新質認知域作戰”直指對手意志與信念,到“智能無人視域下的虛擬社會戰爭”開闢全新對抗維度。技術為戰爭開闢了遠離人類肉身的“非接觸”戰場,其核心倫理困境在於:生死決策權能否讓渡給算法?自主武器的濫用是否會觸發無規則的新型軍備競賽?然而,技術亦可向善。人工智能若能受制於嚴格的戰爭倫理與國際規範,便能成為“抵消戰略博弈”的有力工具——如同美軍AI驅動的F-16空戰測試或中國軍隊現代化進程所示,以顛覆性技術建立非對稱優勢,以“兵棋推演”式的科技競賽替代熱戰交鋒,使勝負在無人機賽道或虛擬沙盤上塵埃落定。不用各國軍人上戰場,不再有戰爭傷亡,還能把先進的軍用技術開放給民間,造福現在的人類,給後代的空間技術做戰略儲備,好應對未來地球可能遇到的更大災難。

微信图片_20250710100318

技術路徑雖已顯現,其精神根基則深植於古老智慧與人類共同體的當代理想之中。老子“不爭”思想如黃鐘大呂,直指“爭”的極端形態——戰爭之害,並呼籲大國要有“若可寄天下”的擔當。這與美國科幻大片《異形:契約》所揭示的困境與出路驚人地殊途同歸:當人類面臨信仰缺失與未來災難,唯有超越分歧,團結應對共同危機,方為正途。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正是這一東方智慧的現代回響——它要求我們超越零和博弈,將技術對抗的“勝負心”轉化為協作共贏的“向善力”。現在AI軍事化的風險越來越大,唯有通過國際合作構建“向前防禦”的戰略穩定框架,堅持倫理先行,制定具有約束力的全球準則,才能使無人機賽道真正成為人類暴力的終結之地。

無人機賽道的指示燈亮起,其意義遠超一場科技競賽。它是一條穿越戰爭迷霧的倫理小徑,指向一個非接觸式對抗的和平未來。當勝負不再以生命為籌碼,當大國能以“不爭”之擔當引領人類共同命運,技術的鋒芒才能真正轉化為守護文明的堅盾。在這條賽道上,我們角逐的不應是毀滅的權力,而是創造的智慧與共生的勇氣——這纔是人類面對無盡星空時應有的文明姿態。

當無人機在賽道亮起指示燈時,人類在戰場熄滅了戰火——這不僅是技術的勝利,更是文明對自身暴力基因的超越。(作者:中國致公黨中央文化委員 逄培)

來源:中國日報網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安濤 校對:馮琳 監製:魏東升
五一假期開啟返程模式 全國鐵路、公路進入返程高峰
投資界春晚來襲!2025巴菲特股東大會五大焦點全梳理
陳茂波:致力打造新海濱 推動無處不旅遊
外籍遊客、外語導遊、外國博主……多視角講述“China travel”獨特記憶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