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鳴
前天,位於金鐘的名都酒樓門外貼出告示,公告9月27日為最後營業日。名都酒樓於1989年開業,憑借可容納百席的巨型禮堂、正宗粵菜及自取點心服務,成為金鐘商家、打工仔和市民的聚腳地。這個酒樓即將結業,令人惋惜!
名都酒樓結業僅是本港店鋪“結業潮”中的一例。今年上半年,許多知名店鋪結業,當中不乏連鎖知名品牌旗下的酒樓和那些給港人留下集體記憶的“老店”。比如,屯門的聯邦皇宮、沙田的富東閣酒樓、將軍澳的四點金飯店、油麻地的金山海鮮酒家、港九多處的鴻星海鮮酒家、首創“冰皮月餅”的大班麵包西餅,等等。
除餐飲外,由於老店結業,二、三代傳承人接連退場,波及不少零售店鋪,象長達65年歷史的老字號“周家園涼茶”、具有43年歷史、全港碩果僅存的“藤藝藤器公司”等一大批店鋪也已“退場”。
彌敦道是九龍人流最旺的街道之一,如今,隨處可見“旺鋪招租”的告示;曾吸引不少旅客聚集的柏麗購物大道更是重災區,約有五分之一鋪位空置。
從數據看,香港最差的時候已經過去了。今年5月零售額同比增長2.4%,結束了長達逾一年的負增長;但可惜的是,很多老店卻已經倒下。今年上半年,累計近300間店鋪停業,其中餐飲業佔比達70%。
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如今,香港店鋪的“連夜雨”,確實需要倚天照海“迎天晴”。
變局之下的陣痛
分析老店“結業潮”背後的原因,主要來自租金、顧客和同行三個方面。
首先,租金居高不下,是壓垮商家的“最後一根稻草”。結業的店鋪,直接原因都是繳不起高昂的房租,入不敷出,難以為繼。近年來,本港房屋地產市場呈現一種特殊現象:售價下滑,租金上揚。店鋪的租金一直保持在高位。由此可見,物業的心理預期與市場實際明顯脫節,刻舟求劍、綠木求魚。
其次,市民“北上消費”,是老店顧客流失的主因。疫情過後,市民“北上消費”常態化。追求“價廉物美”是消費者的基本訴求。“價廉”,主要是因為人民幣與港元匯率變化,令港元更“值錢”,兌換成人民幣在內地消費很划算,而港幣升值則受美元加息的影響;“物美”,主要是內地商品質量可靠、品種齊全、服務到位。由此可見,香港消費市場受到來自國際市場和內地市場兩個方向的影響很大。
再次,內地“電商入港”,給店鋪造成空前壓力。內地三大電商巨頭淘寶、京東、拼多多紛紛將香港納入免運費區,三大電商通過包郵、直郵及本地退貨等多種服務,為港人提供了全新的消費體驗。由此可見,香港消費市場正在經歷從“線下消費”到“線上消費”的嬗變。
以上三大原因,給香港老店三個信號:一是市場供需關係正在深度調整,二是外圍環境對香港的影響很大,三是消費模式的轉換是大勢所趨。
世界在變,中國在變,顧客的需求和消費結構都在變,本港老店遭遇“連夜雨”,可以定義為“變局下的陣痛”。只有主動識變應變求變,才能找到出路。
求生之路的探索
現在的外部環境變了,若寄希望於港幣與人民幣匯率回到以前的情形,拉回“北上消費”的群體,顯然是不現實的。依筆者之見,香港老店探索求生之路,重在以下兩點:
其一,推進數字化轉型。內地電商擁有強大的數據分析能力,能準確地進行“顧客畫像”,令自己的商品與潛在客戶對接。比如,你在電商平台上瀏覽了哪一類商品,隨後,就會收到類似的商品推介信息。以淘寶為例,設有“順手買一件”功能,電商平台根據用戶的選購商品和瀏覽內容等行為,判斷用戶還可能喜歡買哪種產品而作出推薦。就算你不主動瀏覽電商網站,也會收到提醒服務。比如,手機不慎跌落地上,馬上就會收到“防摔手機殼”等商品的信息。
除了電商之外,內地的線下零售業也在數字化轉型。比如,連鎖超市分析用戶的購物數據和地理軌跡,調整門店佈局和商品種類,還針對不同用戶開展個性化促銷活動。
本港的大部分老店還沒有形成收集、分析、應用數據的習慣。有部分老店開始“試水”,但還處於起步階段。比如,收集了用戶數據,卻沒有分析數據的能力;擁有一定的分析用戶數據條件,卻沒有用好數據的本事。此外,大部分線下零售商促銷的手法單一,仍然主打“積分制”,給予用戶購物獎勵。只看購物金額,不分析購物品類、購物時段、顧客年齡及興趣變化等因素,這是對數字資源的浪費。本港商家只有推進數字化轉型,才能贏得未來。
二是實施差異化競爭。香港老店的最大成本來自兩個方面:一是高租金,二是僱員的高工資。緣於此,就大多數商品而言,香港不具備價格優勢。但由於香港是自由港,絕大多數產品沒有增值稅和消費稅,少量單價高的貴重產品則仍有價格優勢。
香港老店應按照差異化競爭的思路,放棄或減少沒有競爭力的產品,而聚焦內地商家難以覆蓋的產品。比如,大牌奢侈品、黃金飾品、電子產品、化妝品等,藥油藥膏、本土文創、餅乾點心等具有本地特色商品。揚長避短、上下求索、錯位競爭,探索求生之路。
關愛之情的“落點”
本港不少老店遭遇“連夜雨”,特區政府、行業協會都應給予關愛。那麼,關愛之情落於何處?應聚焦三個關鍵詞:學習,轉型,引流。
先說“學習”。浙江是內地電商最發達的地方,阿里巴巴誕生於杭州,義烏電商風靡世界。今年4月,香港與浙江建立了長期合作機制,“浙港合作”掀開新篇章。香港的相關業界應組織商家,主動到浙江學習交流,看看人家在數字化時代怎樣把生意做到全世界的。不恥下問、循序漸進,必有收穫。
再說“轉型”。行政長官李家超在2024年施政報告中提及,支持中小企數字轉型和把握電商機遇,擴大數碼港“數碼轉型支援先導計劃”的涵蓋範圍,由零售及餐飲業延伸至旅遊及個人服務界等,一對一形式資助中小企數字轉型。這個舉措很務實。政府的錢不會用在“見者有份”的“補貼”上,將會用在“推動變革”的“轉型”上。未來,還會根據具體情況加大資助金額。
最後說“引流”。這兩年,政府在“引流”方面做了不少事。包括:爭取中央出台內地居民港澳“個人游”城市擴容、提高內地居民港澳購物免稅額度、深圳居民赴港“一簽多行”等優惠政策,還包括推展“盛事經濟”、舉辦“香港好物節”等。這為香港引來了人氣財氣,相信未來會持續用力。
本港老店出現“結業潮”,在筆者看來,是因為以上三個環節銜接得不好。“引流”做得不錯,“學習”和“轉型”做得不夠,人來了,服務卻跟不上,致使“旺丁不旺財”。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辦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早在香港特區2024年“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開幕典禮上的致辭中就指出:“時代在變,內地在變,整個市場結構、消費模式等都在改變。大家要主動順應時代發展潮流,跟上時代發展步伐,積極識變、應變、求變,在變局中打開香港發展的新天地。”
今天,重溫夏主任這段話,令人對香港老店“結業潮”的深層次原因認識得更加透徹,這是大變局下的振蕩和陣痛,我們不能僅僅惋惜,更不能怨天尤人、雨愁煙恨,而要認清大勢大局,努力突破突圍,唯有如此,才能雨散雲消、雨暘時若,走出“陰雨連綿的季節”,迎來一片晴朗的天空!
(本文作者為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