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嚴剛
香港迎來由治及興的歷史性轉折,全球競爭力躍居三甲。這不僅僅是基於法治核心價值的社會秩序的鞏固,更是發展動能的深刻轉換與再次啟動。在回歸二十八年後的今天,特區政府面臨的不再是“要不要變”的選擇題,而是應變求變必須變如何變的必答題。唯有以識變之智、應變之勇、求變之謀,突破固有格局與思維,才能把握發展機遇,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開闢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
在中央堅定不移的大力支持下,李家超行政長官帶領管治團隊以治理香港第一責任人的憲制角色,履職擔當、銳意改革、積極進取,團結香港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全面推動特區各項事業邁上了新的台階,向國際資本市場展現了香港持續發展的光明前景。
面對風雲變幻的國際局勢,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高度依賴美元體系的香港特區,過度依賴單一貨幣體系可能使香港金融市場在美元波動時遭受衝擊,勢必影響持續發展的穩定性和競爭力,亦有可能影響國家安全與發展利益。因此,香港需積極應對美元秩序裂變帶來的挑戰,探索多元化金融發展路徑,以增強自身在全球金融市場中的抗風險能力和話語權,在鞏固並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中,彰顯“一國兩制”的強大生命力,在持續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助力強國建設。
特區政府應未雨綢繆,積極主動採取行動,適時探索研究掛鉤人民幣、歐元等一攬子貨幣的多元聯繫匯率制度的可行性;豐富金融產業價值鏈,推動債券、離岸人民幣、大宗商品、衍生品等市場協同發展,形成多元高效、具活力的金融市場體系;大力發展金融科技、科技金融和綠色金融等領域中的創新金融,以優質服務助力內地企業從香港“出海”,拓展國際業務。
隨著全球數字金融與綠色金融的快速發展,國際標準制定成為爭奪話語權的關鍵領域。香港作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及亞洲最大離岸人民幣樞紐,須充分發揮“兩制”的獨特優勢及超級聯繫人的作用,在積極參與國際合作中,主動參與國際規則制定以鞏固競爭優勢,為國際資本登陸中國及中國企業走向海外發揮外引內聯的重要作用。
在金融領域,超越簡單的“互聯互通”,積極探索構建 “一國兩制”框架下的高標準跨境監管沙盒,打造“國際金融規則轉換器”。在綠色金融標準互認、數據跨境流動、新型金融產品試點等方面爭取中央授權,先試先行,進行更大膽超前的試驗,為國家深化改革開放探索確保國家安全與發展利益兼顧的超前探索;發展更多的人民幣計價的衍生品市場;推動香港成為全球離岸人民幣風險管理中心,服務國家人民幣國際化戰略。
香港的優勢在於背靠祖國聯通全球的區位以及獨特的“兩制”,在人民幣國際化加速推進的背景下,推出更多人民幣計價產品有助繁榮本港金融市場。應增加“港幣-人民幣雙櫃台”模式的上市公司數量,尤其加快推動藍籌股裏有內地背景的中企上市公司採用雙櫃台模式,並提升雙櫃台的流動性,擴大其交易規模,包括加速推進人民幣交易櫃台納入“港股通”的進程;與中央有關部門協商持續擴大債券通、港股通的適用範圍,增強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的作用及輻射力,助力人民幣國際化。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具備優越市場條件與完善金融體系,是發展綠色金融的天然沃土。充分發揮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優勢,使香港成為國際資本避險的安全港與逐利的增值機。搭建內地與香港綠色金融評定標準研討平台,推動兩地綠色金融評定標準相容,促成內地綠色金融認證與香港品質保證局認證互認;積極推動綠債產品創新,使香港成為更多內地地方政府、政府平台和企業發行境外綠債的首選地;同時完善風險管理框架,加強跨境監管協作,確保金融穩定;全力推動香港成為全球多層次貴金屬交易樞紐。
總而言之,面對動蕩變化的國際局勢以及國家深化改革開放的發展契機,香港特區必須以制度型開放破除規則壁壘,以科技創新鑄造產業引擎,以民生為本聚合發展合力,以戰略增值拓展興港空間,擯棄蕭規曹隨的慣性思維,才能在勇於創新、敢於破局的應變求變中,鑄造持續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砥礪前行,再現輝煌。
(作者係香港立法會議員,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