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氣旋“丹娜絲”為本港帶來狂風雷暴,特區政府嚴陣以待,“應對極端天氣督導委員會”做好部署,及時掌握資訊並評估風險,制定應對方案和措施,全力減輕惡劣天氣帶來的影響。特別是教育局綜合考慮了學生安全及實際情況,提前一天宣布停課決定等舉措,積極應變、擔當作為,體現了特區政府高度負責任的管治作風。
由政務司司長掛帥的應對極端天氣督導委員會,聯同保安局、運輸署、路政署、民政事務總署提前開會,商討颱風及暴雨襲港的整體準備和應變部署,並對未來兩天預計會出現的惡劣天氣作超前準備。暴雨襲港期間,各部門各司其職,堅守崗位。保安局轄下緊急事故監督及支援中心24小時監測市面情況,迅速評估風險並制訂應對方案;渠務署提前檢查高風險水浸地點及展開清理工作,亦安排人手實施“及時清渠安排”;路政署提示相關員工及承建商,為啟動緊急控制中心作準備,及時清理道路障礙物、修建斜坡及盡快恢復公共交通。醫管局與港鐵等公共部門亦各就各位,作好一切應急安排。
教育局在決定昨日下午校全面停課後,鑒於預期今日天氣依然惡劣,又提前宣布今日所有日校停課。有關安排除了保障學生安全,也是因為現時大部分學校已經放暑假,全面停課影響其實很小。家長也因此減少了煩惱。過去,若遇上惡劣天氣,家長須密切關注天文台的暴雨信號,並等待教育局是否停課的決定,難免手忙腳亂。新安排之下,家長可從容安排孩子在今日的活動。
全球暖化影響之下,香港的極端天氣呈現不斷上升趨勢,這表現在每年熱夜數量、酷熱日數增加,極端降雨事件也更加常見。以往天文台一小時雨量破紀錄的情況是數十年才發生一次,但近年則是屢破紀錄。應對極端天氣需要有新思維、新對策解決新問題。特區政府提前部署,精確決策,充分反映了本屆特區政府管治文化的改善。
可能有人會說,教育局今次的決定有點“冒險”,天氣無常,萬一今日惡劣天氣並未“如約而至”呢?的確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但也不要低估現代科技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威力。就拿今次熱帶氣旋“丹娜絲”來說,10日前已在南海生成,本港天文台一度掛出一號風球,但最終沒有正面吹襲香港,而是大轉角朝台灣方向北上移動。正當不少專家預測“丹娜絲”繼續北上移向浙江之際,“丹娜絲”忽然在福建調頭向西,掠過香港,帶來了今次的大暴雨。在今次預測中,人工智能大顯神威,中國AI模型“盤古”與“伏羲”早於7月1日已作出準確預測,反觀美國全球預報系統及歐洲中期預報中心卻作出錯誤的判斷。
傳統的天氣預測是在超級電腦中建立模型,填入最新數據,來預算未來一段時間的天氣。人工智能則不同,利用來自衛星、雷達、氣象站、模擬數據等大量數據,運行效率非常高,比傳統電腦分析需要數小時快得多。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特區政府今後要在天氣預測、經濟運行、工程監測等方面更多應用AI功能,更好達至“提速、提效、提量、提質”的施政目標。
正所謂“天有不測風雲”,應對極端天氣要有超前部署,應對外圍環境同樣如此。現今地緣政治風雲變幻,不確定性不斷增加,另一方面國家機遇和世界機遇都圍繞着香港,如何超前部署、化危為機,對特區政府和各界都是新的考驗。但正如行政長官李家超在7月1日的致辭中所表示,只要我們把握好機遇,不斷提升自身價值和競爭力,改革求進,創新創造,憑着香港人的智慧和經驗,就一定能穩健前行。
(本文係大公報社評,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