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勢不可當 香港近水樓台信心強-紫荊網

國家發展勢不可當 香港近水樓台信心強

日期:2025-07-11 來源:大公報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國務院新聞辦日前在北京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的首場發布會。“十四五”規劃期間,中國經濟實力、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在勞動生產率、研發投入、城鎮化、人均預期壽命、糧食產量、綜合能源等一系列發展指標上達到或超過預期,在為國人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同時,亦成為世界發展最穩定、最可靠、最積極的力量。

2021年至2025年中國實施第十四個五年規劃,頭4年中國經濟保持年均5.5%的較快增長速度,經濟總量突破130億元人民幣,預計今年達到140億元。在經歷世紀疫情、美國貿易霸凌衝擊的情況下,中國仍能保持這麼高的經濟增速,放眼全球經濟發展史都是罕見的。事實充分證明,中國經濟具有規模效應和強大韌力,“脫鈎斷鏈”、小院高牆非但遏制不了中國前進,反而加快了中國的高質量發展。

“十四五”期間中國經濟增量超過35萬億元,更是可圈可點。對內而言,這相當於廣東、江蘇、山東這三個排名前三經濟大省2024年的總量,也超過了長三角地區的總量。對外而言,相當於五年之間再造了一個德國或日本,相當於英國和法國加起來的總和。

中國不僅是經濟大國、製造強國,也是創新強國。過去五年來,中國站上了一個又一個制高點:第一艘國產電磁彈射航母福建艦下水,第一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建成營運,大型液化氣運輸船全球領先,中國集齊了船舶工業皇冠上的“三顆明珠”;第一座中國空間站“天宮”全面建成運營,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電站石島灣基地投入商業運作,嫦娥六號實現全球第一次月背採樣返回,第一次按照國際通航標準研製的國產大飛機C919實現商業運行。這些“第一次”、“第一座”,充分彰顯中國創新的巨大突破。

這些年來,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保持在30%左右。“十四五”期間,中國每年製造業增加值都超過了30萬億元,連續15年坐穩全球製造的“第一把交椅”,220種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世界第一。正如國家發改委主任鄭柵潔指出,“中國不能造的越來越少,能造的愈來愈好。”最近中國對稀土出口實施管制,讓全世界感受到中國力量,這亦被視為促成美國和中國快速達成貿易框架協議的重要原因之一。

“十四五”規劃也明確了香港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定位,支持香港發展“八大中心”。有中央大力支持,有國安法保駕護航,近年見證香港在各方面都取得顯著成績。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不斷鞏固。例如,預計2年後成為全球最大的財富管理中心;股市發展蓬勃,相比2019年,每日成交額上升約140%,市值總值增加約40%,今年更重登新股上市集資額全球第一寶座。

香港亦積極推動科技創新,創新成果不斷湧現。特別是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日新月異,將香港的科研優勢和深圳的產業優勢相結合,形成“一國兩制”下的協同發展模式。另外,香港不斷擦亮國際貿易和航運中心的金字招牌,在建設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等方面亦取得長足進步。國際調解院將總部設在香港,凸顯了香港作為亞太區國際法律和解決爭議服務中心的定位。

總而言之,“十四五”期間香港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特別是國安法實施後,實現了社會穩定,加快了經濟復甦,不斷提升新質生產力,彰顯了“一國兩制”的強大生命力,也為未來五年實現更好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本文係大公報社評,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

來源:大公報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梅肯 校對:李天源 監製:張晶晶
五一假期開啟返程模式 全國鐵路、公路進入返程高峰
投資界春晚來襲!2025巴菲特股東大會五大焦點全梳理
陳茂波:致力打造新海濱 推動無處不旅遊
外籍遊客、外語導遊、外國博主……多視角講述“China travel”獨特記憶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