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鴻鵠:我願意有一個肯做決定的政府-紫荊網

許鴻鵠:我願意有一個肯做決定的政府

日期:2025-07-12 來源:紫荆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 許鴻鵠

當熱帶氣旋“丹娜絲”的殘餘雨帶逼近香港時,天文台預測全日降雨量可能達390毫米,這相當於2025年全年降雨量的六分之一。面對這場可能改寫歷史的極端天氣,香港政府選擇了一條少有人走的路:在預測可能存在偏差的情況下,依然果斷採用“超前部署”安排,提早一天宣布全港停課。這種“寧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萬一”的決斷力,恰恰印證了政府治理的核心價值:在生命安全面前,任何僥倖心理都是奢侈的。

天災預測的“灰度地帶”與決策勇氣

熱帶氣旋的預測本就是“灰度科學”。天文台長陳柏緯早於2022年已曾解釋:“降雨的地方,其實如同燒滾一鍋水,不斷給予能量對流發展,但一鍋水的氣泡在何處出現,有很大隨機性。”當“丹娜絲”的實際降雨量未達預測極值時,社會上難免出現“狼來了”的質疑,但這恰恰凸顯了政府決策的複雜性:若因噤聲效應而縮手縮腳,當真正的災難降臨時,誰來為生命買單?

結果是,香港政府用行動給出了答案。在“應對極端天氣督導委員會”的統籌下,渠務署提前檢查排水系統,路政署巡查道路隱患,民政處通過社區網絡傳遞預警。這種“寧可過度準備,不可臨陣磨槍”的態度,背後是對“人民至上”理念的堅守。

“超前部署”背後的治理智慧

現屆特區政府的應對模式,打破了傳統“當天早上才決定是否停課”的慣性做法,轉而構建“提早作決定,讓社會有時間準備”的立體防禦體系。停課決定為例,徹底打破以往的做法,政府預早一天宣布全港學校停課,避免了以往曾經多次出現的,部分學童錯過政府停課公告,結果在“紅雨”甚至是“黑雨”的情況下,仍然出門上學。那種危險和狼狽,親身經歷過的學生及家長自然不可能忘記,就連在電視上多次目睹過類似情況的筆者,對相關片段亦可以“歷歷在目”去形容。政府今次的決定,既需要科學預測的支撐,亦考驗決策者的擔當。

決策價值:在掌聲與責任之間

政府決策從來不是“只求讚許”的遊戲。當香港政府堅持科學預測原則,拒絕因外界壓力持續發布“紅雨”警告時,有人質疑這是“玩弄市民”;當提前停課導致部分家長抱怨“小題大做”時,又有人揶揄政府“神經質”、“反應過敏”。然而這些聲音都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在天災面前,政府的首要職責不是“精準預測”,而是“主動擔責、早作準備”。

這種擔責精神在“丹娜絲”事件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當暴雨最終未達預測極值、雨量沒有當初預測般高時,政府第一時間不是推卸責任,領導“應對極端天氣督導委員會”的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展現出“攬晒上身”的氣魄,強調停課不是個別政策局或部門的決定,而是督導委員會的集體決定。更重要的是,筆者相信,政府在經過今次事件後,肯定會啟動檢討機制:如何優化預警系統?怎樣提升部門協同效率?這種實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態度,恰恰是一個負責任政府應有的姿態。

站在2025年無風無雨的今天回望,“丹娜絲”事件給我們的啟示遠超天氣本身。它告訴我們:在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頻發的今天,政府決策的“確定性”比“準確性”更重要。當官員們選擇“寧願聽罵聲,不願聽哭聲”時,他們贏得的將是整個社會的信任。這種信任,正是現代治理體系中最寶貴的資產。

一個敢作決定的父母官和一個只在乎掌聲和吹捧之言的政客,兩者之間,我毫不猶豫選擇前者。你呢?

(作者係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

來源:紫荆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梅肯 校對:周默 監製:張晶晶
五一假期開啟返程模式 全國鐵路、公路進入返程高峰
投資界春晚來襲!2025巴菲特股東大會五大焦點全梳理
陳茂波:致力打造新海濱 推動無處不旅遊
外籍遊客、外語導遊、外國博主……多視角講述“China travel”獨特記憶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