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幣時代的金融主權競逐:香港的戰略選擇與機遇-紫荊網

穩定幣時代的金融主權競逐:香港的戰略選擇與機遇

日期:2025-07-14 來源:紫荆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文|張天灝

引言:全球金融變局下的香港戰略抉擇

當前,全球金融秩序正經歷深刻重塑,數字化浪潮與地緣政治博弈交織,共同催生了新的國際貨幣格局。其中,穩定幣已從加密市場的邊緣工具,躍升為全球金融策略競爭的核心,其影響遠超數字支付、跨境貿易範疇,直指國家金融主權與安全。

穩定幣,不僅是支付工具,更是未來金融基建的底層重構者。未來,誰能掌握其發行、監管和應用標準,誰就將在數字金融領域掌握定價權與規則制定權,直接影響貨幣的國際地位和金融安全。而香港,作為全球領先的國際金融中心,正憑藉其獨特的地緣優勢、制度優勢,擔當起連接國家數字策略與全球金融體系的“超級節點”,致力於成為東西方數字金融交流的橋樑。

7月7日,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於透露,《穩定幣條例》指引將於本月公布,並目標在年內批出“個位數”牌照。此前,6月26日發布的《香港數字資產發展政策宣言2.0》,更再次重申了香港打造全球數字資產創新中心的堅定決心,旨在構建一個與實體經濟緊密結合的數字資產生態圈,以鞏固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本文將深入剖析香港如何立足自身,透過金融科技、數字支付與區塊鏈領域的創新實踐,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化與人民幣國際化貢獻獨特力量,並在全球金融新秩序重構中發揮關鍵作用。

全球穩定幣博弈:美元霸權的數字延伸與中國的破局之道

在全球多元貨幣體系呼之欲出的背景下,美國正試圖透過數字貨幣這一新工具,延續其金融霸權。近期美國參議院高票通過的《指導與建立美國穩定幣國家創新法案》(《GENIUS法案》),實質是一項旨在強化美元鏈條控制的數字工程。該法案的核心目的,是在Web3.0時代繼續維護美元的全球主導地位,應對美債高企、“去美元化”趨勢及SWIFT清算體系的局限,以期透過新技術路徑強化其全球清算與儲備貨幣地位。摩根士丹利報告明確指出,穩定幣並非新型貨幣,而是為現有法幣提供新流通渠道,將美元觸角延伸至加密貨幣、Web3.0及新興市場,進而鞏固而非挑戰美元霸權。

《GENIUS法案》規定所有穩定幣必須100%錨定美元現金或美債,並限制其資產挪用,甚至禁止商業票據作為儲備。這看似防範風險,實則構成“債務鎖喉”——迫使全球市場透過穩定幣被動吸收美元、美債,使美國得以將財政危機轉嫁全球。更甚者,該法案開闢了新的制裁維度:境內科技公司發行穩定幣門檻高,境外發行商需向美國貨幣監理署註冊並受審查,否則面臨市場禁入甚至次級制裁。這無異於數字殖民主義的初步完成,將穩定幣異化為服務美國國家策略的金融武器。中國對此高度警惕,正積極探索破局之道。

據中國銀行研究院報告,截至2025年5月末,全球穩定幣市場規模約2,500億美元,其中99%以上以美元資產為基礎,泰達幣等美元掛鉤穩定幣佔比逾九成。這一佔比遠超美元在全球支付與外匯儲備中的份額,清晰揭示了美元在穩定幣市場的絕對主導地位,也印證了美國在這一領域的策略擴張意圖。

差異化策略選擇:香港穩慎創新與“超級節點”定位

相較美國的貨幣霸權導向,香港推動穩定幣立法,更聚焦於制度創新與發展科技金融新生態。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透過《穩定幣條例草案》明確要求穩定幣須由高品質資產全額支持,接受獨立審計,並可由持牌銀行等受監管機構發行。香港的制度設計初步聚焦法幣穩定幣,即錨定一種或多種官方貨幣的穩定幣。HKMA保留了廣泛的酌情權,可在未來將黃金等其他資產納入“指明穩定幣”的範圍,這體現了靈活且穩健的監管思路。這種開放性有助於吸引更廣泛的數字資產項目和投資者,提升香港在全球數字金融領域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尤其是在“去美元化”的國際趨勢下,香港的多元錨定策略具有顯著的策略優勢。此舉不僅為香港在樓市降溫、資本市場活躍度下滑的背景下開闢了新的賽道,更強化了其作為“中西橋樑”的地緣功能,為國家數字策略與全球金融體系搭建互聯互通的橋樑。

筆者觀察到,香港與美國在穩定幣監管框架上存在顯著差異。美國《GENIUS法案》的監管導向是維護美元全球主導地位,要求穩定幣必須100%錨定美元資產,並主要由美聯儲、貨幣監理署、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等聯邦機構監管。

香港《穩定幣條例草案》的監管導向則聚焦於制度創新與發展科技金融新生態,旨在維護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保障投資者與消費者權益。香港允許穩定幣錨定港元、人民幣等多元法幣,並可由受監管機構(包括持牌銀行)發行。在銷售限制方面,香港規定只有持牌發行人發行的法幣穩定幣可銷售給香港零售投資者,且只有持牌機構可在港銷售。此外,香港金融管理局作為統一的銀行和審慎監管機構,其監管體系相對美國聯邦與州兩級許可和多個聯邦銀行監管機構的體系更為集中。這種差異化策略使香港能夠在數字資產領域扮演更為中立和多元的角色,成為連接不同貨幣體系的“超級節點”。

穩定幣與RWA:國際金融主權競逐下的新戰場

值得留意,近期市場對香港在數字資產領域的積極佈局反應格外熱烈。6月25日,港股上市券商國泰君安國際宣布其全資附屬公司已獲香港證監會批准,將現有牌照升級為可提供全方位虛擬資產交易服務,包括加密貨幣和穩定幣。受此消息影響,國泰君安國際股價當日暴漲近200%,成交額高達163.9億港元,總市值單日暴漲235億港元,充分顯示了市場對香港數字資產發展前景的強烈信心。與此同時,京東集團董事局主席劉強東亦公開表示,京東希望在全球主要貨幣國家申請穩定幣牌照,旨在將全球跨境支付成本降低90%,效率提高至10秒鐘之內,並計劃從B端支付向C端滲透。

筆者認為,穩定幣的本質價值,不僅在於其價格穩定性,更在於其作為“現實世界資產(RWA)上鏈”的核心金融基建角色。穩定幣在RWA生態中扮演著價值錨定、信用媒介與場景融合平台的三重角色。兩者結合可釋放資產的“沉睡價值”,提高資產流動性,降低交易成本,重塑傳統金融資產運作,為去中心化金融(DeFi)注入實體經濟基礎。因此,未來的數字金融系統很可能建立在“穩定幣+RWA+智能合約”的協同基礎之上,掌握穩定幣標準與監管機制,即擁有未來鏈上金融的底層話語權。香港在穩定幣監管上的先手佈局,實質上是一次“從中介走向主導”的制度升級,為自身爭奪未來數字金融話語權。

然而,RWA代幣化仍面臨監管壁壘和DeFi與傳統金融(TradFi)間的鴻溝。渣打銀行報告指出,非穩定幣RWA代幣化市場規模雖小,但若監管壁壘消除且聚焦正確領域,則潛力巨大。成功的代幣化項目需提供鏈下產品無法滿足的需求,如更低的成本、更快的結算或更廣泛的獲取渠道。渣打預計私募股權和非流動性大宗商品將是下一個增長領域。

結語:香港在數字金融新秩序中的新機遇

香港作為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中心,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指出,香港正以“穩慎創新”為原則,通過三大戰略舉措推動人民幣國際化走深走實,包括離岸人民幣業務在流動性、金融基建、投資產品和風險管理工具全鏈條的拓展。香港穩佔全球人民幣支付交易約七成,人民幣即時支付結算(RTGS)系統平均每日交易額高達10,101億元人民幣,充分彰顯了其作為人民幣離岸樞紐的強大實力。6月22日正式啟動的“跨境支付通”服務,更是聯通內地與香港經濟的重大里程碑。

此外,資本市場互聯互通的深化是香港推動大灣區國際化與人民幣國際化的另一重要支柱。“滬深港通”和“債券通”機制持續擴容,為國際投資者提供了更廣闊的內地市場准入渠道。近期,兩地更計劃將REITs、碳排放權期貨等新型資產納入互通範圍,並探索“全天候交易”模式和“跨境衍生品結算互通”,促進兩地金融市場的“產品互融”,為人民幣資產的國際配置提供更多選擇。

如今的穩定幣立法不僅是新型資產類別的監管舉措,實質上更是全球貨幣信用重構、資產定價機制演化與金融基礎設施競爭的“前哨戰”。美國謀求借穩定幣延續美元霸權,中國正推動人民幣數字化試點走向縱深,而香港正處於這場博弈的關鍵交滙點。穩定幣的興起並不代表新的“超主權”國際貨幣體系建立,它們只是在現有法規框架下,為促進跨境交易而延伸出的法幣工具。因此,穩定幣的發展應被視為中國跨境人民幣結算基礎設施的潛在組成部分。

香港在穩定幣立法中的先手佈局,不僅為自身爭得未來數字金融話語權,也為全球數字資產體系注入一份制度理性與中介公信力。香港有條件、有能力、也有義務,在全球數字金融新秩序的重構中承擔新的重任,為國家的高質量發展和全球金融市場的穩定與創新貢獻香港智慧。

(本文作者係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

來源:紫荆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劉雨晨 校對:劉可熠 監製:姚潤澤
五一假期開啟返程模式 全國鐵路、公路進入返程高峰
投資界春晚來襲!2025巴菲特股東大會五大焦點全梳理
陳茂波:致力打造新海濱 推動無處不旅遊
外籍遊客、外語導遊、外國博主……多視角講述“China travel”獨特記憶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