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好風正起”-紫荊網

香港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好風正起”

日期:2025-07-21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香港人工智能(AI)企業近日推出當地首個公開免費的多個大模型自動協同通用問答系統“QueWi”。據開發方香港維納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介紹,該應用對標現行國際主流AI大模型,94%以上時事信息具備新聞級溯源能力,且支持多語言內容智能匯聚。

“QueWi”的推出,可以看作近期香港AI產業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在本地創科界積極推動和香港特區政府產業政策支持下,香港AI領域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成為當地新的經濟增長點。

前瞻謀劃產業布局

近日舉辦的“2025香港國際人才職業博覽會”第二季聚焦“創新科技、工業製造與智慧城市”,涵蓋AI、金融經濟與智能製造等前沿領域,共吸引超過50家企業參展,活動當天有近5000人到現場求職。

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表示,香港產業生態將更趨多元,對專業創科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殷切,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方向尤為緊缺。據香港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發布的最新一輪人力推算報告,預計到2030年創科業界的人力需求包括AI等領域的創科專才將超過10萬人。

求賢若渴,折射出特區政府的區域產業布局。香港特區政府對AI和科技創新表現出強有力的支持。根據2025至2026財政年度財政預算案,香港特區政府計劃撥款10億港元,專門用來建立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此外,批准5個由香港本地大學、科研機構等牽頭的項目,加速推動多個大模型相關研發工作。去年12月,香港目前規模最大的人工智能超算中心投入使用,數碼港人工智能實驗室也同步啟用。

香港城市大學韓禮德語言研究智能應用中心主任方稱宇認為,超算中心將會成為香港AI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超算中心將匯聚算力、數據及算法技術的人才,加上數碼港人工智能實驗室,香港特區政府推出的多項政策措施將有序完善香港AI生態圈的發展和推動AI的“數智”應用。

加速產業動能轉化

全球數字化轉型浪潮下,AI技術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香港不少企業都積極推動AI+行動,運用AI賦能各行各業。從時裝設計到醫療診斷,從影視創作到金融科技,香港AI產業正在多個領域展現發展潛力。這背後的邏輯不難理解——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需要藉助前沿技術鞏固自身的地位,保險、銀行、證券等傳統金融行業正利用大量AI技術提升效率。

今年2月,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發中心發布HKGAI V1大模型。日前,基於該大模型的首個應用“港話通”預計下半年開放給公眾使用。這一模型以香港最大的大模型本地知識庫為支撐,可識別粵語、英語、普通話,並生成不同語言的回答,被業界形容為香港AI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在香港理工大學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副院長及電子計算學系教授楊紅霞看來,香港發展AI機遇與潛力並存,關鍵在於各界通力合作,充分發揮大學專家和優勢產業作用。

香港科技大學首席副校長、HKGAI中心主任郭毅可介紹,香港擁有5所躋身全球百強的高校,其中在2025年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香港5所高校的數據科學與AI領域齊入全球前50位,香港科技大學更以世界第17位領跑全港。他樂觀表示,“深厚的科研積澱正加速轉化為產業動能。”

發揮內聯外通優勢

“作為國際大都市,香港正成為連接國家與世界AI發展的核心樞紐。”郭毅可介紹,HKGAI的定位為立足香港、服務國家、面向全球。HKGAI V1模型聚焦於香港擅長的法律、教育和醫療等垂直領域的應用場景,不僅服務香港居民,還將面向全球海外華人提供大模型和應用服務。香港數碼港行政總裁鄭鬆巖表示,香港擁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可為內地AI企業“走出去”、推進業務國際化提供助力。

另一方面,在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背景下,香港也注重在AI領域和內地加深交流,發揮彼此優勢。

粵港澳大灣區將是人工智能技術和產品研發的活躍地區。郭毅可認為,“AI產業化進程可充分借鑑大疆創新模式——融合香港的頂尖科研實力與大灣區的產業鏈優勢,協同推動AI產品走向市場。”他表示,大灣區內地城市核心價值在於其完備的產業鏈。大疆創新團隊正是立足香港開展基礎科研,依託深圳實現產品研發與迭代,並藉助珠三角地區的成熟生產線完成規模化生產,最終將產品推向全國乃至全球市場。

隨着大模型開放、灣區協同創新發展,香港的資金活水持續涌流、技術創新迭代加速、人才資源匯聚成勢,AI生態圈實現迅猛躍遷。香港這座城市的AI實驗,或許將重新定義智能時代的人機共治模式,不僅成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引擎,更驅動香港朝着國際創科中心的目標全速邁進。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安濤 校對:周默 監製:連振海
五一假期開啟返程模式 全國鐵路、公路進入返程高峰
投資界春晚來襲!2025巴菲特股東大會五大焦點全梳理
陳茂波:致力打造新海濱 推動無處不旅遊
外籍遊客、外語導遊、外國博主……多視角講述“China travel”獨特記憶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