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黃錦輝
行政長官李家超將於9月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現展開公眾諮詢。在全球化競爭加劇時刻,香港須突破傳統發展模式,積極開拓新能源、海洋經濟及藝術科技3大新興產業,以鞏固國際競爭力,培育可持續經濟增長點。
香港在多項國際排名中表現卓越,包括在“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公布的《2025年世界競爭力年報》中,香港在全球69個經濟體中排名第3;在英國金融智庫Z/Yen和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發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中,香港全球排名第3;亦是全球最大人民幣離岸中心;在IMD《2023年世界數碼競爭力排名》中,香港數碼競爭力在亞太區排第4、全球排第10;
港府應以身作則 推動新能源
另外,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之百強科技集群中,“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已連續5年蟬聯全球第2位。
在全球經濟動盪及不明朗的因素之下,香港應該好好利用這些優勢,進行經濟改革,推動新型經濟發展。就此,筆者向特首提出以下建議:
俄烏戰爭等地緣衝突導致國際能源價格波動,香港目前仍高度依賴石化燃料,能源結構缺乏韌性。根據國家能源局規劃,第十五個五年能源發展將進入新型能源體系建設的關鍵期。有預測指出,中國未來將進入“油、氣、氫、電”四元共存的能源新時代。
特區政府應以身作則,在公共建築廣泛安裝太陽能板,並逐步將公務車隊轉為氫能驅動,帶動私營市場跟進。筆者去年提出的“南大嶼氫能生態走廊”構想,正是一個具前瞻性的試點方案--透過海水製氫、供氫站等基建,打造集生產、儲存、應用於一體的氫能社區。此外,新發展區規劃應預留空間,兼容多元能源方案,為綠色轉型奠定基礎。政府亦應帶頭推動公共建築及公用車輛轉用新能源,以提升能源使用效益並推動可持續發展。
香港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但經濟活動仍局限於傳統漁業。反觀深圳大鵬新區,正積極建設海洋大學、深海科考中心及海洋博物館,目標成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香港應加強與大灣區合作,共同開發海洋經濟新領域。
加強與粵合作 打造“藍色經濟”
首先,可推動“海域型國家公園”計劃,整合香港地質公園與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資源,在保育前提下發展生態旅遊及科研項目。例如,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圈生物多樣性極高,可聯合深圳開展海洋生物醫藥、深海探測技術等研究,打造“粵港藍色糧倉”。
其次,香港應積極參與現代化養殖技術研發,推動高附加值水產養殖、高經濟物種的規模化養殖,並結合冷鏈物流技術,拓展高端海鮮市場。
在數碼經濟時代,文化創意產業已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領域之一。香港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卻缺乏系統性的產業支持,導致許多優秀創作難以商業化、國際化
建立IP孵化平台是關鍵第一步。政府可整合電影資料館、文學館等資源,開放歷史影像、音效、文獻等素材,供藝術家二次創作。例如本地6隻大熊貓的形象極具標誌性,若能開放相關版權,可激發大量創意內容。
培育本土IP助創新 合作推廣
其次,IP孵化平台應定期遴選優秀作品,並為優秀作品提供資金補助及市場推廣支援。政府部門更可與獲獎IP合作,透過吉祥物聯名宣傳政策,既提升政策傳播效果,亦為創作者提供曝光機會。
AI與版權保護亦需同步跟進。隨着生成式AI普及,作品版權歸屬問題日益複雜。建議研究“區塊鏈時間戳認證”技術,推出“AI內容認證”,確保AI生成作品的版權歸屬;並由香港國際仲裁中心設立快速爭議處理機制,確保創作者權益。此外,中小學應加入“數碼創作倫理”課程,培養學生的創意能力及版權意識。
新能源、海洋經濟與藝術科技,不僅符合國家發展戰略,更能為香港開拓全新的經濟增長點,在今年施政報告中,應該明確訂立發展藍圖。
香港的競爭力從來在於“靈活求變”,在全球經濟格局重塑的今天,唯有敢於創新、積極擁抱新興產業,才能確保香港的長期繁榮與國際地位。
【知識庫】“南大嶼氫能生態走廊”構想
•綠氫製造:利用太陽能將海水轉化為綠氫,沿海岸設置製氫及加氫站。
•氫能交通:引入氫能穿梭巴士、接駁船及無人機,打造海陸空零碳運輸系統。
•低空經濟:利用無人機運送物資至石鼓洲等小島,支援露營活動及山林搜救。
•便民設施:設置氫能供電的照明系統、WiFi、飲料機、洗手間等,提升遊客體驗。
•社區參與:當地居民與商戶普遍支持綠色能源,期望藉此振興經濟。
(作者係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立法會議員,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