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 蔡之兵
6月16日,《求是》雜誌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用中長期規劃指導經濟社會發展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種重要方式》。文章指出:“緊緊圍繞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一個領域一個領域合理確定目標任務、提出思路舉措。對各方面的目標任務,要深入分析論證,確保科學精準、能夠如期實現。”用中長期規劃指導經濟社會發展,既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種重要方式,也是體現我國制度優勢的重要載體。從1953年開始,我國已經編制實施了14個五年規劃(計劃),其中改革開放以來編制實施9個,有力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綜合國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實踐證明,中長期發展規劃既能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能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是成功破解一個又一個發展難題、實現一個又一個發展目標的有效法寶。

現實邏輯:
中長期規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價值
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踐中,中長期規劃長期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對貫徹落實黨中央發展理念、凝聚全社會發展共識、精準破解發展難題等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中長期規劃是貫徹落實黨中央發展理念的重要工具。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的東西,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針對國際發展環境和國內發展階段變化帶來的新要求,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這五大發展理念是新時代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也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發展經驗的集中體現,反映出我們黨對我國發展規律的新認識,是我國中長期規劃的根本指導。在規劃實踐上,我國“十三五”和“十四五”規劃均以五大發展理念為主線,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進行謀篇布局,有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第二,中長期規劃是廣泛凝聚全社會發展共識的重要工具。與短期規劃不同,中長期規劃是著眼長遠的系統戰略,它瞄準的是整個國家和民族的長遠發展目標,也必然代表整體國民的共同利益訴求。由於我國地域遼闊、人口規模龐大,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階層所處發展階段並不完全相同,其面對的發展約束和發展環境也存在較大差異,如何統籌兼顧不同類型群體的發展利益,是編制中長期規劃的重要挑戰之一。從過去我國中長期規劃編制的實踐看,最大程度、最大範圍、最大努力地徵求全社會各群體的意見,是確保中長期規劃能夠凝聚最廣泛發展共識、確保中長期規劃能夠形成最大合力的必要條件,也是中長期規劃對經濟社會發展發揮積極作用的重要支撐。
第三,中長期規劃是有效破解各類發展難題的重要工具。“堅持問題導向”,是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治國理政的突出特點,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鮮明風格和實踐要求,更是發揮中長期規劃重要作用的根本前提。在發展實踐中,能不能持續破解發展難題,是決定發展目標能否順利實現的關鍵條件。從中長期規劃的編制思路看,緊緊圍繞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對制約我國發展目標的各類難題進行針對性部署,抓住關鍵性、決定性因素,把握好節奏和進度,注重鞏固拓展優勢、突破瓶頸堵點、補強短板弱項、提高質量效益,精準攻堅一個個難題,是確保各領域發展目標任務順利實現的前提。
理論邏輯:
支撐治國理政的中長期規劃運行機制
發揮中長期規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不僅具有迫切的現實需要,還需要科學理論和體制機制作為支撐。
第一,發展環境的動態性需要發揮中長期規劃的引領作用。發展是根據實際情況變化不斷作出抉擇的連續過程,國內外發展環境的變化都會對發展戰略提出新的要求。由於發展環境的不斷變化,會給這種抉擇的正確性帶來巨大的挑戰:在上一階段被證明是有效的發展舉措和思路,在新的發展階段中可能不再適用;在上一階段不宜被採用的舉措與思路,在新的發展階段可能就具備了應用條件。可見,能否針對發展環境變化及時制定精準化和科學化的戰略部署,是決定發展目標能否順利實現的前提之一。如黨的十八大以來,世界百年未有之變局加速演進,各種外部不確定性因素對我國發展戰略產生巨大影響。在此背景下,“十三五”和“十四五”規劃從經濟、政治、社會、生態、文化等各方面及時作出針對性舉措,有效應對各類外部力量的衝擊,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第二,發展目標的長期性需要發揮中長期規劃的引領作用。無論從何種角度分析,經濟社會的發展包含多個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的發展階段會面臨不同類型的發展挑戰,能否及時發現並有效應對這些新的發展挑戰,直接決定我國發展目標能否順利實現。過去的發展實踐表明,只有通過不斷地破除不適應新發展階段的各類體制機制障礙,才能夠確保發展目標取得更加明顯的進展,這就必然要求中長期規劃能持之以恆地盯住長期發展目標。如在經濟體制改革中,從市場機制作用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的逐漸增強、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日益完善、再到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目標的提出,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經歷了40多年的歷程,這正是我國中長期規劃的宏觀經濟篇章始終以此為核心任務而作出的系統部署,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提供強大的制度保障和動力支撐。
第三,發展過程的複雜性需要發揮中長期規劃的引領作用。由於中國式現代化的特殊性,我國的發展過程面臨極為複雜的局面,這就需要我們做好關於中長期規劃的頂層設計。一方面,進行頂層設計,需要深刻洞察世界發展大勢,準確把握人民群眾的共同願望,深入探索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使制定的規劃和政策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做到遠近結合、上下貫通、內容協調。另一方面,由於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探索性事業,還有許多未知領域,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去大膽探索,通過改革創新來推動事業發展,決不能刻舟求劍、守株待兔,這就需要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具體實際開拓創新,特別是在前沿實踐、未知領域,鼓勵大膽探索、敢為人先,尋求有效解決新矛盾新問題的思路和辦法,努力創造可複製、可推廣的新鮮經驗。
政策邏輯:
新時期強化中長期規劃作用的實踐導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長期規劃目標要更加注重經濟結構優化,引導各方面把工作重點放在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上”。我國即將進入“十五五”規劃時期,這也是我國實現2035年發展目標的關鍵時期。從中長期規劃發揮作用的要求看,強化中長期規劃的連續性、系統性和約束性是應有之義。
第一,要強化中長期規劃的連續性。中國式現代化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必須在完成一個個階段性目標中持續推進,這對中長期規劃的連續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第一個五年計劃到第十四個五年規劃,一以貫之的主題是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一重要論述,闡明了中長期規劃錨定中國式現代化宏偉目標、分階段逐步實現的寶貴經驗,彰顯了一棒接著一棒跑、一茬接著一茬幹的“長期主義”。為此,中長期規劃一方面應立足一個時期內的目標任務和實現路徑,精準破解當期發展難題,有效完成階段性目標;另一方面需要在主題主線、思路布局、政策舉措、指標項目等方面保持穩定性和連續性,接力落實長遠目標,形成規劃之間的最大合力。
第二,要強化中長期規劃的系統性。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中長期規劃的編制需高度重視和科學處理經濟社會發展中帶有全局性的重大關係,這是確保中長期規劃發揮作用的重要前提。比如:必須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正確處理開放和自主的關係,在不斷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同時,加快自主創新步伐;正確處理發展和安全的關係,以高效能治理促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係,更好兼顧效率和公平;正確處理活力和秩序的關係,實現活而不亂、活躍有序的動態平衡,等等。在各種重大關係中,我們黨特別注重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強調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在保持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通過改革發展促進社會穩定。在新征程上,我們要堅持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立場觀點方法,進一步總結提煉、辯證處理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關係,扎實高效推進規劃編制和實施工作。
第三,要強化中長期規劃的約束性。“一張藍圖幹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幹”,是發揮我國中長期規劃作用的必然要求。為此,從確保中長期規劃的實施效果出發,我們應不斷加強對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和專項規劃的指導和約束,全方位落實各個中長期規劃確定的發展理念、主要目標、重點任務、重大舉措,特別是圍繞貫徹五大發展理念提出具體措施和指標。與此同時,各地區各部門的中長期規劃應與國家中長期規劃深度結合,在確保在吃透國家中長期規劃精神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編制本地區本部門的發展規劃,要結合實際,實事求是,留有餘地,不能搞層層加碼。要把抓落實擺在突出位置,制定具體方案,明確責任分工,防止任務落空,堅決克服“規劃規劃、牆上掛掛”“規劃是一套、做起來是另一套”等錯誤現象。
(作者係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教授,本文發布於《紫荆》雜誌2025年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