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中國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獲悉,近日,該所農藥應用風險控制創新團隊針對家庭常用的含農藥蚊香產品(盤香、電熱蚊香液、電熱蚊香片),系統評估了其在不同通風條件下農藥有效成分的釋放行為、空間分布、遷移行為與暴露效應,為科學使用蚊香提供了數據支持。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環境科學與技術(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期刊上。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重點研發項目的資助。
家用蚊香產品廣泛用於防蚊,居民日常接觸頻率較高。但對不同產品的釋放機制、暴露路徑和健康接觸水平的認識仍不清晰。該研究表明,在通風不良的環境中,盤香釋放的農藥有效成分在呼吸區域的濃度明顯高於電加熱類蚊香產品,最高可達0.0223 mg/m³,是後者的2至3倍。而良好的通風條件不僅能降低室內空氣中有效成分的濃度,還能改變其在地面沉積規律,可降低76%的吸入暴露風險和96%的經皮暴露風險。
值得關注的是,該研究發現,超過73%的蚊香活性成分可通過日常清潔活動隨污水進入水系統,可能通過飲用水對居民產生二次暴露風險。
另外,該研究的動物暴露實驗證實:不同類型的蚊香產品也存在暴露差異。比如,盤香引起的農藥代謝物在機體內積累水平,是電加熱類蚊香的20-30倍,高劑量暴露可引起小鼠肝臟代謝相關酶(如ALT、AST)活性升高。
該研究的風險評估結果表明,多數蚊香產品在合理通風與規範使用下其安全性是可接受的。建議消費者合理選擇產品類型,兒童家庭可優先選用電熱蚊香液或電熱蚊香片。使用時應避免長時間在密閉空間內使用,並注意保持室內空氣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