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未出現或未廣泛使用時期
先民用石器、金屬器、礦物質顏料
在岩石上敲鑿、磨刻、噴繪
留下了神祕豐富的文明密碼——
巖畫

在寧夏賀蘭山東麓
分布有76個山口,其中27個山口有巖畫
迄今發現巖畫2萬多幅
包括人面像、動物、植物、手印、符號等
上百種自然物象圖案
以及放牧、狩獵、祭祀、戰爭等生活場景
它們距今約1萬年到3000年
由不同時期不同人群創作
大多為磨刻或鑿刻而成

賀蘭山岩畫見證了先民
從狩獵遊牧到農耕圈養的發展過程
反映了古人的信仰體系
生活方式、科學技術等多方面
還見證了不同人群的交流融合

在位於賀蘭山東麓中段賀蘭口的
賀蘭山岩畫景區
巖畫最為集中,近6000幅
其中人面像多達700余幅
是世界巖畫分布
人面像所佔比例最大的巖畫點之一

這幅標誌性的“太陽神”巖畫
磨刻在距地面20多米處的石壁上
是賀蘭山岩畫中的精品
它頭部有放射形線條,代表光芒
面部呈圓形、重環雙眼
展現了古人對太陽的擬人化表達
太陽帶來光明和溫暖,也造成乾旱
是古人心中主宰萬物的神靈
“太陽神”頭部放射形光芒
從外向內有三層
數量分別為24、12、6
專家推測其與二十四節氣或太陽曆有關

這幅巖畫中一大一小兩個手印
分別代表強弱兩個部落
左邊小手印旁有個向外的箭頭
下方是後腿蹬直前膝跪倒的牛
代表弱勢部落戰敗後即將離開
右側大手印帶有半截纖細手腕
結合右下方狹長形人臉
推測為母系氏族部落
一旁有一人面像、一巫師
說明巫師給人傳遞神力
下方有一頭前面豎有木樁的牛
說明出現了產品剩餘和定居生活
“大手”部落征服“小手”部落
獲得對方財產,雙方簽訂契約
上方的人面是見證契約的神靈
兩個手印代表“我”和“你”
在指紋識別技術出現前
中國自古就有在地契、合同等文件上
按手印的傳統
這份“契約精神”傳承至今
展現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

這幅“狩獵圖”採用典型線條刻製法
最左邊的人在拉弓射箭
右側有12只奔跑的動物,體型碩大
它們中央有一隻小動物——獵犬
面向和其他動物相反的方向
它在將這些動物往人的方向驅趕
為何獵人小、獵物大?
專家分析研究認為
古人不懂透視原理
藏在深處的獵人離得遠
而大群獵物離得近
這是根據“近大遠小”寫實創作的作品
也傳遞了古人“教科書”般的狩獵技巧

這幅“驢羊圖”處於山體約52度的夾角中
比地面高兩三米
研究人員曾做過實驗
站在這個位置敲鑿巖畫
空間極其有限,操作較為費力
古人為何進行如此高難度的操作?
驢和羊都是向着夾角中走的
也就是往山谷方向
山谷水量充足、曲折幽靜
是古人心中神靈出沒的地方
因而是理想的祭祀“神廟”
這裏的驢和羊或許就是“祭品”

這些巖畫是先民
隨手而作的“微博”“朋友圈”嗎?
研究人員曾做過實驗
三人在石頭上磨刻一個圓
整整一天,直到晚上圖案都微不可見
最終只好放棄
如此高硬度的山石
經過千萬年風化
至今還有刻槽深達1.5釐米的巖畫留存
古人“畫”了多長時間?
專家分析認為
這些巖畫大多發揮着祭祀或祈願功能
由部落首領或巫師畫出圖形
一群人甚至幾代人反覆磨刻
來到這裏的其他人群也會反覆磨刻
不斷加深共同的信仰或祈願
絕非隨意之作

長期暴露在野外
賀蘭山部分巖畫保存狀況較差
一些刻痕已風化乃至消失
還存在裂隙、空鼓、崩開、剝離等病害
銀川市賀蘭山岩畫管理處
正與專業機構合作
加強對巖畫的本體保護和預防性保護
並藉助數字化技術讓巖畫“永久”留存

千萬年後
古人對天地萬物和自身的觀察
以及人類文明的進步軌跡
將不斷啟迪一代又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