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王慧娟
在全球數字經濟加速發展的進程中,香港正以清晰的戰略布局搶佔數字資產的發展先機。6月26日,特區政府發表《香港數字資產發展政策宣言2.0》(《政策宣言2.0》),重申將香港打造成數字資產領域全球創新中心這一願景。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近期接受本刊書面專訪,系統闡述了《政策宣言2.0》的核心要義,詳解香港在數字資產監管、穩定幣發展、代幣化應用及生態構建等方面的實踐路徑,展現出推動香港成為數字資產領域全球創新中心的堅定決心。

政策迭代從“框架搭建”到“生態深耕”
“穩慎推進數字資產行業發展是我們的目標。我們希望香港建立起一個負責任、可持續且深度融入實體經濟的數字資產生態圈”,陳茂波表示。2022年10月發表的首份政策宣言表明了特區政府對數字資產行業的發展抱持開放和兼融的態度。同時,特區政府有意聯同金融監管機構致力於締造更加便利的環境,以促進香港數字資產行業得以可持續和負責任地發展。陳茂波指出,“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創新科技樞紐,香港努力擁抱數字資產發展的大趨勢,在平衡‘適當監管’和‘推動發展’的前提下,積極引領和推動相關的創新探索與發展。首份宣言發布兩年多來,香港已在監管框架與實踐探索中取得相當進展”。
從2023年6月起,特區政府實施數字資產交易平台發牌制度,目前已有11家平台獲發牌,另有9家申請正在處理中;特區政府先後兩次發行總額約68億港元的代幣化綠色債券,並前瞻性地展示了代幣化方案的效益,實證了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價值;今年8月1日生效的《穩定幣條例》,更標誌著香港新型金融工具的監管邁出了關鍵一步。
數字資產是金融科技領域深具變革潛力的賽道,香港正在以開放而審慎的態度把握這一機遇。2022年首份政策宣言的核心是“破題”,明確監管導向、啟動試驗計劃,為行業發展奠定基礎;而《政策宣言2.0》的關鍵是“深耕”,通過“LEAP”框架推動香港從數字資產“試驗田”升級為全球數字資產創新高地。
《政策宣言2.0》提出的“LEAP”框架,是陳茂波團隊對香港數字資產發展路徑的系統規劃。陳茂波說:“宣言表明特區政府致力將香港打造成數字資產領域的全球創新中心,也標誌著香港正邁向形成值得信賴、可持續且深度融入實體經濟的數字資產的生態圈。”他解讀,“L”(即Legal and regulatory streamlining/優化法律與監管)聚焦構建全鏈條規管體系,“我們正構建一套整全的數字資產服務提供者監管框架。現時的重點工作是就數字資產交易和託管服務提供者設立發牌制度。我們和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證監會)正就相關立法建議進行公眾諮詢,爭取儘快敲定立法建議的細節。”“E”(即Expanding the suite of tokenised products/擴展代幣化產品種類)致力於豐富應用場景,包括將代幣化政府債券發行常規化,為黃金、可再生能源等現實資產代幣化提供政策誘因,“我們正籌備發行第三批代幣化債券,並會將代幣化政府債券發行常規化。同時,我們亦為現實世界資產(real world assets)代幣化提供鼓勵,例如將會闡明豁免代幣化交易所買賣基金(ETF)在轉讓時的印花稅。”“A”(即Advancing use cases and cross-sectoral collaboration/推進應用場景及跨界別合作)重點探索穩定幣在跨境支付、供應鏈管理等領域的落地,“穩定幣在傳統金融系統以外提供一個具備成本效益的替代方案。我們鼓勵市場就如何試驗及使用獲發牌的穩定幣提出建議,例如用以提升跨境支付的效率。”陳茂波亦稱,在發表《政策宣言2.0》的同時,數碼港同步推出“區塊鏈與數字資產試點資助計劃”,為本地具實力的區塊鏈及Web3.0應用項目提供最高50萬港元資助,帶動創新應用實踐及推動行業持續發展。“P”(即People and partnership development/人才與合作夥伴發展)則著眼於培育專業人才、深化國際監管協作,“我們會與業界及學術界合作推動人才培訓與發展,並將香港定位為數字資產知識分享超卓中心,以及促進與其他司法管轄區的合作,包括聯合研究計劃及跨境的監管協作,並持續擴大人才庫。”
“LEAP”框架的提出,有力推動香港形成值得信賴、可持續且深度融入實體經濟的數字資產生態圈。《政策宣言2.0》亦涵蓋更廣泛具體的政策方向和舉措。從部門監管到跨機構協同,從試點探索到生態構建,香港數字資產政策正實現質的飛躍。數字資產政策迭代背後是對市場規律的深刻把握。既要通過清晰的規則防範風險,也要為創新留足空間,既要讓香港吸引全球優質項目落戶,還要保障投資者與社會公眾的權益。
陳茂波表示,數字資產是金融科技重要且極具發展潛力的一環,通過區塊鏈技術,賦能更高效和更低成本的金融交易,可以讓金融服務更普惠包容。“《政策宣言2.0》展現出我們對數字資產發展的願景,並通過實踐展示代幣化的實質應用,推進應用場景的多元化。通過結合穩慎的規管和鼓勵巿場創新,構建更蓬勃、與實體經濟和社會生活相結合的數字資產生態圈,為經濟和社會帶來效益,同時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領先地位”,陳茂波說。
穩定幣監管“安全”與“創新”的平衡
穩定幣是傳統金融與數字金融的紐帶,其監管必須兼顧風險防控與功能發揮。陳茂波指出,“穩定幣是相對新興的金融工具,既具有傳統金融工具的屬性,也有其特殊之處。作為支付工具,穩定幣是連接傳統金融與數碼資產的產品,便於跨境使用。但穩定幣匿名使用等特性,會出現管控風險,包括反洗錢方面的挑戰。”
全球穩定幣市場規模已達2,400億美元,2024年交易量超20萬億美元,其在支付結算、資本市場活動中的應用日益廣泛。未來穩定幣將被更廣泛地使用,如何妥善管控各種內在和外溢風險正逐漸成為國際監管機構的關注點。
“考慮到發行人業務所涉及的風險、對用戶的保障,以及市場的承載力和長遠發展,政府對發牌設有相當高的門檻,計劃在初階段只會批出數個牌照”,陳茂波強調。顯然,這一“嚴謹”策略並非限制發展,而是為了培育“負責任的創新”。“獲發牌的穩定幣發行人必須有可持續的商業計劃、有關的穩定幣具實在的應用場景,能以穩健和可持續的方式營運業務,亦需獲得市場參與者信任、其穩定幣亦具一定認受性等”,陳茂波稱,“從合規角度來說,穩定幣發行人在不同領域均需具備充分的配套、關鍵的能力和經驗,例如儲備資產的管理及資產的安全保障、有效的價格穩定機制、全面可行的贖回政策,以及科技安全、風險管控和反洗錢等方面的能力等”。
穩定幣的“跨境性”與“創新性”給監管帶來雙重挑戰。陳茂波及其團隊致力於合理解決這一難題。陳茂波強調,“穩定幣的應用場景牽涉其他地區,牌照申請人必須有整全的合規計劃及充足資源,確保自身及商業夥伴均持有所須牌照,以及在進行穩定幣相關活動時須遵守香港及其他地區的相關法規”。一方面,因其應用可能涉及多司法管轄區,需建立國際協作機制;另一方面,由於技術迭代速度快於規則更新,需保持監管的彈性。談及市場發展,牌照申請人須證明有具體可行的業務方案,並具備充足的技術和財政資源支持營運,使其業務可以持續穩健地經營。具體而言,申請人需要提出如何通過穩定幣切實解決經濟及金融活動的痛點,獲牌發行人需證明其穩定幣能切實解決經濟活動痛點,例如在跨境貿易中縮短結算時間、在供應鏈金融中提升資金周轉效率等。並解釋如何保持足夠的使用量,以及有足夠資源,持續經營發展。陳茂波透露,條例生效後,金管局將儘快啟動牌照審批,同時鼓勵市場探索合規前提下的場景創新,讓穩定幣真正服務於實體經濟。
另外,證監會於今年2月19日發布新制定的“ASPIRe”路線圖,列出五大支柱下的12項主要措施,以加強香港數字資產市場的創新、增長和安全性。“ASPIRe”路線圖的五大支柱,分別為連接(Access)、保障(Safeguards)、產品(Products)、基建(Infrastructure)和聯繫(Relationships)。這些措施將促進與全球流動性的連接,實現以安全為本的適應性合規和產品框架,並推動傳統金融服務利用區塊鏈技術進行基建設施的升級。基於“ASPIRe”路線圖,證監會已於今年4月7日分別向持牌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發出有關其提供質押(Staking)服務的監管指引,以及向投資數字資產的證監會認可基金提供相關參與質押活動的指引。
隨著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逐步設立與穩定幣相關的監管制度,香港將繼續與國際社會合作,共同促進金融穩定和創新。香港的應對之策是“動態適配”,既堅守風險底線,又通過定期評估調整監管細則,讓規則既不滯後於創新,也不縱容風險外溢。

代幣化浪潮從“金融工具”到“全領域滲透”
代幣化不是簡單的“資產上鏈”,而是對傳統經濟活動的效率革命。特區政府層面已明確將代幣化債券發行“常規化”,目前正籌備第三批發行,預期未來將形成“定期、規模化”的發行機制,為市場提供標準化的代幣化金融產品樣本。同時,特區政府正通過政策創新降低現實資產代幣化門檻。例如代幣化交易所買賣基金(ETF)在轉讓時可豁免印花稅,這一安排將顯著提升產品流動性,吸引更多機構參與。
代幣化的潛力遠不止於金融。在貴金屬領域,黃金、有色金屬的代幣化可降低投資門檻,讓中小投資者便捷參與大宗商品市場;在綠色經濟領域,太陽能板等可再生能源資產代幣化,能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環保項目,助力“雙碳”目標實現。陳茂波再次強調,數碼港同步推出的“區塊鏈與數字資產試點資助計劃”,已為相關項目提供最高50萬港元資助。目前已有多個跨界應用項目進入推進階段。
代幣化的核心價值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以代幣化債券為例,其結算時間從傳統的T+2縮短至分鐘級,發行成本顯著降低;未來若推廣至供應鏈金融,可通過智能合約實現“貨權轉移即結算”,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賬期長的痛點。這些實踐不是科技“炫技”,而是實實在在為經濟活動降本增效,是數字資產發展的意義所在。
生態構建“人才+協作”築牢發展根基
數字資產的競爭,本質是人才與行業生態的競爭。陳茂波在談及“LEAP”框架時非常注重“人才及合作夥伴發展”,並將與學術界合作培養新一代技術專家。如要實現將香港發展為數字資產知識樞紐的目標,必須著力構建“人才輩出、協作無間”的人才生態系統,形成可持續人才庫,既培育本地力量,也匯聚全球資源。
當下,政府、高校、業界等已推出相關數字資產人才培養課程。《政策宣言2.0》明確將香港定位為“數字資產知識分享與國際合作中心”,提出推動聯合研究、監管對話及全球人才交流。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HKU SPACE)開設了“證書(單元:加密貨幣投資解碼)”課程,涵蓋區塊鏈技術、加密貨幣交易、DeFi應用等內容,並納入持續進修基金資助範圍。香港證券及投資學會(HKSI)於今年3月推出了“虛擬資產專業人員證書課程”(CVAP),與證監會合作設計課程框架,面向金融從業者提供培訓。香港數碼港也於今年同步啟動“區塊鏈與數字資產試點資助計劃”,資助初創企業技術落地。
在國際協作方面,香港的獨特優勢是“一國兩制”下的“雙市場鏈接力”,既深度融入國家開放大局,又與國際市場規則無縫銜接。目前,香港正與內地探索“離岸數字資產與在岸金融市場”的協同發展路徑,例如研究離岸人民幣穩定幣在跨境貿易中的應用,與數字人民幣試點形成互補;同時與新加坡、英國等監管機構建立“監管沙盒互聯”機制,讓創新項目可在多司法管轄區內測試應用。
香港的目標不是“獨善其身”,而是為全球數字資產發展提供“香港方案”。《政策宣言2.0》的落地,將推動香港構建“負責任、可持續且深度融入實體經濟”的數字資產生態。未來3-5年,香港有望成為全球代幣化資產交易的核心樞紐、穩定幣創新應用的試驗場、數字資產人才的聚集地,讓“香港數字資產”成為繼“香港金融”之後的又一張全球名片。
現時,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發揮“防火牆”和“試驗田”的功能,秉持“相同業務、相同風險、相同規則”的原則,採取穩慎的態度,推進數字資產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數字資產市場的發展瞬息萬變,香港亦會繼續密切留意相關趨勢,以防控風險為基礎,持續優化和建立一套既切合本地情況,又依循國際標準和慣例的監管制度,促進香港數字資產市場真正實現健康、負責任和可持續發展。
從監管框架的精細打磨到應用場景的持續拓展,從本地人才的精心培育到國際資源的廣泛匯聚,陳茂波與團隊正以穩慎而堅定的節奏,推動香港在數字資產賽道上跑出“加速度”。陳茂波坦言,“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我們深信香港推進數字資產行業發展的路徑,可為全球數字資產市場的發展提供經驗和參考。”這場以政策革新為引擎的金融與科技的雙重探索,不僅關乎香港金融市場的未來,更將為全球數字經濟發展貢獻獨特的“香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