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東
國家“十四五”規劃賦予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戰略使命,推動其發展為亞洲乃至全球創科樞紐。過去數年,香港創科經歷“周密布局”打基礎、“良好開局”見成效,現正邁向“破局”新里程。
頂層布局構建全方位生態
特區政府2022年發布《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提出“完善創科生態圈,推進香港‘新型工業化’”、“壯大創科人才庫,增強發展動能”、“推動數字經濟發展,建設智慧香港”和“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做好連通內地與世界的橋樑”四大方向,從頂層設計為創科發展制訂清晰發展路徑和系統戰略規劃。
目前香港已基本形成以“三大創科園區”與“五大公營研發機構”為骨幹的發展格局。在現有兩大創科園區(科學園及數碼港)的基礎上,隨着河套香港園區今年稍後正式開園,連同鄰近新田科技城創科用地,落實“北中南”三大創科園區格局。同時,圍繞國家和香港重點發展的生命健康、人工智能與機械人、微電子科技等前沿科技領域,重塑香港公營科研機構布局,確立以香港生產力促進局、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香港微電子研發院,以及即將成立的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及生命健康研發院為“五大公營研發機構”。
人工智能作為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我們今年已將其提升至關鍵產業的戰略層面,人工智能研發院的成立將進一步加強香港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競爭力。連同新設的生命健康研發院及微電子研發院,三大研發機構將極大強化相關前沿領域的科研及轉化能力,以科創驅動產業發展。
我們持續大力支持香港重點創科項目“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推動國際科研交流合作,目前,Health@InnoHK及AIR@InnoHK兩大平台匯聚約30個研發中心, SEAM@InnoHK第三個平台亦正籌建中。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亦持續深化,充分展現香港布局創科的長遠視野。
致力破局發展河套合作區
特區政府以三大百億計劃驅動產業鏈協同發展:2023年推出“產學研1+計劃”鼓勵大學科研成果轉化落地,並激勵大學創新創業文化,已批出近50個項目,撬動逾20億港元資助;2024年“新型工業加速計劃”支援策略性產業的企業在港設立新智能生產設施,落地不足一年便迎來第三個獲批支持項目;2024年宣布設立“創科產業引導基金”,加強引導社會資本投資指定策略性新興和未來產業,致力打通中下游成果轉化到產業發展脈絡。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是破局關鍵節點。特區政府2024年《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發展綱要》闡明園區發展方向、策略和目標。除了加快建設園區硬件配套外,我們會善用“一國兩制”和“一區兩園”獨特優勢,探討促進創新要素跨境流通,推動人員、物資、資金、數據便捷流通。同步加速新田科技城開發,為北部都會區注入創科動能。
在推進“新型工業化”方面,需著力支援重點企業在港發展、扶持初創企業做大做強,協助傳統製造業運用創科升級轉型;同時,在資金投放、土地供應、人力資源及制度革新上尋求突破,以實現新實體經濟發展目標。

創科就業人數11年擴增逾五成
香港創科生態正經歷歷史性轉變,我們立足世界百強大學的上游科研優勢,正全力補強中游轉化與下游產業鏈。多項國際評級彰顯成效:在《2025年世界競爭力年報》中,香港位列全球最具競爭力的三大經濟體之一;“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於《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連續五年蟬聯世界第二;《2024年世界數碼競爭力排名》中,香港科技領域躍居全球第三。
研發投入與產業數據形成良性循環,本地研發總開支十年間從167億增至330億港元,佔本地生產總值1.11%創新高;2023年“製造及新型工業產業”發展增加值達768億港元,較上一年增7.6%,佔本地生產總值2.6%;創科就業人數自2014年35,500人擴增逾五成至55,100人。
特區政府積極引進創科企業落戶,創科及工業局已為超過200家具潛力或代表性的創科企業在港落戶或擴展業務提供支援,其中多家引進企業已陸續在港上市。
香港亦成功主辦多場國際創科盛事,包括世界互聯網大會亞太峰會、博鰲亞洲論壇國際科技與創新論壇2025年香港會議、國際創科營商周,以及香港桂冠論壇和未來科學大獎周等高端盛會。
香港創科發展迎來天時、地利、人和之勢。隨着頂層設計、基建布局、產業鏈條日趨完善,加上積極對接國家發展策略與深化內地創科合作,未來將堅定貫徹“以人才推動科技,以科技引領產業,以產業匯聚人才”的戰略循環,開拓經濟發展新格局,踐行國家賦予的創新使命。
(作者係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本文發布於《紫荆》雜誌2025年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