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80周年|省港大罷工的組織力和動員力-紫荊網

抗戰勝利80周年|省港大罷工的組織力和動員力

日期:2025-07-31 來源:紫荆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吳秋北

1925年6月19日,一場震驚中外的省港大罷工在中國南粵大地爆發,歷時16個月,25萬工人以鐵血意志鑄就反帝鬥爭的歷史豐碑。這場工運史上的壯舉,不僅以“臭港”“餓港”“死港”的經濟封鎖重創英帝國主義,更以其創新的組織體系、強大的動員能力和鮮明的政治智慧,為當代工運提供了寶貴的歷史鏡鑒。百年工運史教育我們:“組織是工人階級的鋼鐵堡壘”,省港大罷工的實踐深刻印證了這一真理。

一、組織體系:現代工會治理的雛形

省港大罷工的組織創新,開創了殖民地工運的先河。工人代表大會作為最高權力機構,以每50人選1名代表的代議制設計,實現了25萬工人的直接參與和民主決策。這種“工人民主”突破了傳統行會的狹隘性,蘇兆征等工人領袖正是通過這一機制贏得廣大工友的擁護,挫敗了黃色工會(指與資方妥協或被資方收買、被工賊所控制的“假工會”) 的篡權企圖。而作為執行機構的罷工委員會,其“準政府”式治理結構更令人矚目——設立財政委員會嚴格審計收支,創辦《工人之路》報紙強化輿論引導,組建2000餘人的武裝糾察隊實施戰略封鎖,甚至建立工人醫院、宿舍等後勤系統,形成涵蓋行政、司法、軍事、民生的全方位治理體系。這種精密的組織架構,不僅為當時的工運提供了堅強保障,更為日後蘇區政權建設和現代工會治理提供了重要範本。

工聯會在新時代推動的勞工政策和立法的爭取,如“標準工時立法”“強積金制度”等改革,也應更好發揚組織動員法寶。新工運不僅要抗爭,更要善於治理。省港大罷工中建立的民主集中制、透明財務、專業化分工等機制,與工聯會當前推行的會員代表大會制度、財務公開機制一脈相承,體現了百年工運精神的傳承與升華。

二、資源動員:階級聯盟的戰略智慧

省港大罷工的成功,離不開對資源的高效整合與戰略運用。罷工委員會通過國內募捐、海外華僑支持、扣押英貨拍賣等多渠道籌集資金,創設“按工齡發補貼”“傷病特別救助”等制度,確保25萬工人的基本生存。更具突破性的是,罷工委員會以中華全國總工會為樞紐,整合香港百餘個分裂的工會,實現“三日內數萬人離港”的壯舉;同時聯合農民、學生、商人形成“工農學商軍”聯合陣線,甚至爭取到廣州國民政府的政治支持,廖仲愷親自主導援助返穗工人的行動。這種“統一戰線”的智慧,使罷工從單純的經濟抗爭升華為全民族的反帝運動。

在現代工運實踐中,工聯會繼承並發展了這一傳統。新工運不是孤立的抗爭,而是社會正義的共同奮鬥。工聯會近年來推動的“跨境勞工服務”“青年職業培訓”,正是通過整合政府、企業、社會資源,形成多方協作的動員模式。正如省港大罷工中“特許證”制度分化帝國主義陣營一樣,工聯會在處理勞資糾紛時,也注重運用法律武器和社會輿論,實現“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策略。

三、政治策略:反帝鬥爭的創新實踐

省港大罷工的政治智慧,體現在對鬥爭策略的精準把握。罷工委員會提出的“單獨對英”策略,以“特許證”制度允許非英貨進出口,既有效打擊英國經濟(香港貿易額暴跌50%),又避免過度影響廣州民生,展現了靈活務實的戰略思維。與此同時,通過《工人之路》報紙和工人宣傳學校,將罷工訴求與民族解放敘事緊密結合,培養工人的階級意識和國家認同。工運必須與民族命運同頻共振。省港大罷工中,工人們高舉“反對帝國主義”“爭取民族獨立”的旗幟,正是這種覺醒的體現。

這種政治覺悟在現代工運中依然閃耀光芒。工聯會堅持“愛國愛港”的根本立場,積極參與國家發展戰略,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勞工權益保障,正是將工運與民族復興緊密結合的時代表達。工人階級的利益從來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省港大罷工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只有將工運融入民族解放的偉大事業,才能獲得最廣泛的支持和最持久的動力。

四、歷史啟示:組織力與動員力的時代價值

省港大罷工的偉大意義,不僅在於當時的反帝勝利,更在於其為現代工運留下的寶貴財富。從組織層面看,其建立的代議制、分權制衡、透明財務等機制,為現代工會治理提供了範式;從動員層面看,其整合資源、聯合社會力量的策略,為處理勞資關係提供了借鑒;從政治層面看,其將工運與民族解放結合的智慧,為新時代工運指明了方向。正如列寧所言:“無產階級除了組織沒有別的武器。”省港大罷工的實踐證明,只有通過嚴密的組織和有效的動員,工人階級才能在鬥爭中不斷前進。

在紀念省港大罷工100周年之際,我們更應銘記這段歷史賦予的啟示。工聯會作為香港最大的勞工團體,始終以“維護權益、服務工友”為己任,推動勞工政策改善,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歷史告訴我們,工人階級的力量源於團結,勝利來自奮鬥。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繼承省港大罷工的精神遺產,以更加堅定的信念、更加嚴密的組織、更加創新的策略,推動工運事業不斷邁向新的輝煌。

省港大罷工的硝煙雖已遠去,但其鑄就的組織力與動員力精神,將永遠激勵著中國工人階級為民族獨立、人民幸福而奮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征程中,我們將繼續高舉團結奮鬥的旗幟,譜寫新時代工運的華彩篇章。

(作者係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立法會議員、香港工會聯合會會長,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來源:紫荆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李博揚 校對:郭孟琦 監製:張晶晶
許正中:熊貓化身“文化使者” 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
2025年暑期檔電影票房刷新單日破億最快紀錄
澳門舉行多項慶祝活動迎十五運會倒計時100天
天文台發出黑雨警告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