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仕楠
昨天(7月30日),香港特區政府繼2021年後再次發佈《香港營商環境報告》,詳盡梳理了本港在“一國兩制”下的制度優勢、國際聯通、區域協同、科創生態等,為本地和外來企業、投資者、創科人才帶來信心與啓示。作為資深營銷科技從業者,筆者深感香港正處於新一輪科技經濟革命的關鍵節點。
報告指出,香港的核心競爭力在於“一國兩制”保障下的法治環境、資訊自由流通和資本自由流動。這一獨特框架為創科產業匯聚國際資本、技術和人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土壤。作為深度連接內地和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國際樞紐,香港“內聯外通”角色吃重,尤其契合當下科技產業“全球協作、本地創新”的發展趨勢。
在此背景下,香港正積極以粵港澳大灣區為突破口深化“內聯”,旨在共享內地龐大的市場、完善的產業配套及豐富的創科資源。報告提及的CEPA、深港創新及科技合作區、中試檢測產業等舉措,有效為本地科技企業降低了創新門檻,創造了低成本試錯和快速成果轉化的有利條件。同時,在強化“外通”的戰略指引下,香港正進一步鞏固國際金融、航運、專業服務等核心平台功能,並着力打造“一帶一路”世界級融資平台,不僅協助中國及亞洲企業“走出去”,也積極吸納海外先進技術與資本。
值得關注的是,報告特別強調香港聚焦“八大中心”建設的戰略方向,覆蓋國際創新科技、金融、文化藝術等關鍵領域。過去兩年,本港在人工智能、金融科技及Web3.0等新興賽道動作頻頻,通過出臺新政策與加大投入,積極推動InnoHK創新平台、生命健康科學園、智慧城市基建、AI超算中心等重大項目。這些部署既精準迴應了全球科技產業向高端化、專業化、國際化演進的潮流,也為本地年輕人才和創業者開闢了更廣闊多元的發展機遇。
當然,我們也要清醒認識到,香港科創生態的完善仍面臨“三重門檻”的挑戰。首當其衝的是全球創科人才競爭加劇,要想持續吸引並留住頂尖科研及創業人才,仍需完善簽證政策、稅務優惠、生活配套等環節。其次,目前科創企業的融資結構尚顯單一,過度依賴傳統資本市場,亟需拓展創投、天使輪及產業基金等多元化融資渠道。再者,香港與內地在制度銜接、標準協同上仍有提升空間,兩地需加強協作,以促進創科成果的有效轉化和規模化應用。
總括而言,報告不僅全面總結了香港科創發展的堅實基礎和獨特優勢,更傳遞出清晰的政策信號:香港將堅定不移地維護國際化、法治化等核心價值,並以粵港澳大灣區與“一帶一路”倡議為雙引擎,全力驅動創新增長。在中央大力支持下,只要特區政府攜手社會各界持續秉持開放、務實、協作的精神,香港必能在全球科創浪潮中勇立潮頭、再創高峰。
(作者係“就是敢言”成員、香港青年聯會會董、香港大學創科學院督導委員會委員,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