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秋北
一百年前的省港大罷工是一場工人階級掀起的反帝浪潮,也是一首改寫民族命運的歷史史詩。1925年6月19日,香港海員等率先揚起罷工義旗,將近代中國愛國主義運動推向嶄新高度,其精神光芒至今照耀著中華民族的自強與復興之路。

中華民族面對外侮空前團結
1925年5月,上海發生工潮,有學生聲援工潮中被殺領袖顧正紅時,被租界的英籍巡捕開槍射殺,13人死,數十人重傷,是為五卅慘案。五卅慘案發生後,香港海員、電車工人、印刷工人首先行動起來,6月19日起,粵港工人階級以雷霆萬鈞之勢響應反帝號角。10萬勞動者毅然放下工具,用《罷工宣言》向殖民者宣告:“與其不奮鬥而死,何如奮鬥而死,可以鮮血鑄成民族歷史之光榮……我們毫不畏懼,願與強權決一死戰。”沙基慘案發生後,罷工規模激增至25萬人,佔當時香港總人口的近三分之一,學生、商販、教師紛紛加入,形成“工農學商齊動員”的局面。這種跨階層、跨地域的聯動,徹底打破了殖民者“分而治之”的迷夢,展現出中華民族面對外侮時空前的凝聚力。
更為震撼的是,這場罷工引發全國的連鎖反應,廣州工人聯合全國民眾約1,700萬同胞聲援,通過罷工、罷市、罷課等方式參與抗議,形成反帝浪潮。各地罷工、示威、募捐等活動持續不斷。上海工人罷工支援、北京學生上街抗議、南洋華僑匯款救濟,形成“五卅運動”的強大聲勢。這種“南北呼應、全民奮起”的壯舉,標誌著中國人民已從個體反抗走向集體覺醒,愛國主義不是少數人的壯志,而是億萬民眾的共同信念。
工人運動升華為民族獨立鬥爭
省港大罷工之所以彪炳史冊,在於其鮮明的政治訴求直指帝國主義殖民統治的根基。罷工委員會提出的“支援上海十七條”(即“擁護並堅持上海工商學聯合會的17項條件”):取消帝國主義在華一切特權(如領事裁判權、關稅控制權),包括撤退外國駐軍,懲辦殺人兇手並賠償損失,承認工人組織的合法權利等,更提出爭取在港華人法律平等、言論自由的訴求,是對殖民者“種族歧視”的致命一擊。這些訴求超越了單純的經濟鬥爭,將工人運動升華為爭取民族獨立的偉大實踐。正如《罷工宣言》所昭示的,“帝國主義除了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侵略以外,還要加以武力的屠殺,是而可忍,孰不可忍!故我全港工團代表聯席會議,一致決議與上海漢口各地取同一之行動,與帝國主義決一死戰”。這種政治覺醒在當時具有劃時代意義。它讓殖民者驚恐地發現,中國工人階級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而是掌握了鬥爭方向的覺醒者。罷工期間,工人糾察隊嚴密封鎖香港,貿易額暴跌50%,垃圾如山積、物價飛漲,殖民者的經濟統治根基動搖。這種“以經濟戰爭推動政治變革”的策略,展現出中國工人階級高超的鬥爭智慧。
中國共產黨統籌作用至關重要
省港大罷工的成功,離不開嚴密的組織體系和堅強的領導核心。罷工委員會猶如“第二政府”,下設工人糾察隊、法制局、審計局等機構,不僅有效管理罷工工人的食宿、醫療,更行使審判漢奸、封鎖香港等職能,展現出強大的社會治理能力。罷工工人代表大會作為最高議事機關,實行民主決策,確保每個工人的聲音都能被聽見。這種“自下而上”的組織模式,成為後來中國民族解放運動的典範。正如鄧中夏在罷工勝利後所言:“我們不僅封鎖了香港,更在廣州建立了一座工人階級的‘政治實驗室’。”
中國共產黨在罷工中的統籌作用至關重要。鄧中夏、蘇兆徵,何耀全等共產黨員深入基層,發動群眾、制定策略,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確保罷工始終沿著反帝反封建的正確方向前進。同時,與國民黨左派的合作,為罷工提供了物資支持和政治庇護,體現了統一戰線的巨大威力。可以說,罷工的力量不在於人多,而在於團結;罷工的勝利不在於一時,而在於堅持。

大罷工迫使港英當局讓步
沙基慘案的槍聲,徹底點燃了粵港人民的怒火。1925年6月23日,英法軍警向和平遊行的人群開槍,52名同胞倒在血泊中,170餘人重傷。這場慘絕人寰的屠殺,沒有嚇倒英雄的粵港人民,反而讓更多人加入罷工行列,罷工規模迅速擴大。工人糾察隊員在封鎖前線與英軍、走私者搏鬥,數百人壯烈犧牲,他們用生命詮釋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民族氣節。
這場持續16個月的罷工,最終迫使港英當局作出讓步:首次委任華人進入行政局、增設立法局華人席位、改善華人待遇。這些讓步雖未徹底改變殖民統治,但卻是殖民者向中國人民低下頭顱的開始。更為深遠的影響是,罷工鍛煉了工人階級的隊伍,為北伐戰爭培養了數千名運輸隊員、宣傳隊員,成為廣州國民政府的堅強後盾。粵港大罷工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勢力,顯示了中國工人階級的強大力量和團結精神,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為後來的革命運動提供了寶貴經驗。
啟迪當代愛國主義精神
百年後的今天,省港大罷工的精神依然閃耀著時代的光芒。在香港,大罷工精神所承載的“愛國愛港”傳統,為“愛國者治港”提供了深厚的歷史依據和精神傳承,證明“愛國”始終是香港社會的核心價值之一,是香港發展進步的重要力量源泉。同時,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更需要香港與內地城市繼承“粵港一體”的團結精神,共繪民族復興的藍圖,共同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發展貢獻力量。由此可見,“愛國”從來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融入中華民族血脈的信念;團結從來不是一時的激情,而是中華兒女持之以恆的堅守。
省港大罷工的勝利發動,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勝利,是工人階級的覺醒和勝利,是中華民族團結的勝利。我們要以史為鑒,弘揚“以鮮血鑄成民族歷史之光榮”的大罷工精神,讓愛國主義成為激勵我們奮進的強大動力,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續寫新的輝煌!
(作者係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香港工會聯合會會長,本文發布於《紫荆》雜誌2025年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