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魏東升
當今世界,廣袤的海洋空間不僅是資源寶庫,更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向海圖強之路。會議強調,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更加注重創新驅動,更加注重高效協同,更加注重產業更新,更加注重人海和諧,更加注重合作共贏。會議為推動做大做強海洋經濟指明前進方向,將成為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我國發展海洋經濟的重要指引。

中國海洋經濟總量首破10萬億元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海洋強國建設,走出了一條依海富國、以海強國、人海和諧、合作共贏的發展道路。從政策引領到市場驅動,從技術突破到生態保護,我國海洋經濟發展勢頭強勁,2024年海洋經濟總量首次突破10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7.8%。一片片蔚藍水域正源源不斷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澎湃動能,為高質量發展激活強勁引擎。
更加注重創新驅動,推動海洋科技實現突破。自然資源部推動成立嶗山國家實驗室,按照“淺海+深遠海”布局建設4個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我國首艘超深水大洋科考鑽探船“夢想”號入列。自主建造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投入使用。以“蛟龍”“深海勇士”“奮鬥者”號潛水器等為代表的海洋探測運載作業技術實現質的飛躍。海洋鹽度探測衛星發射成功,我國已形成海洋水色、海洋動力環境、海洋監視監測等系列多顆衛星同時在軌運行的局面。中國海油全球首座10萬噸級深水半潛式生產儲油平台“深海一號”投產,建造的我國首個“雙百”深遠海浮式風電示範項目“海油觀瀾號”在文昌海域成功併網發電,我國首套百萬噸級海上二氧化碳封存裝置在南海恩平 15-1油田投用,全球首個商用海底數據中心在海南陵水建成。
更加注重高效協同,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按照國務院批覆,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聯合印發《“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相關部門印發推動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等產業發展的政策規劃,逐步形成了“1+N+X”的政策規劃體系。自然資源部推動建立陸海統籌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構建陸海協同有序的開發利用保護格局。除積極推進16個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建設外,在中央財政支持下,投入近90億元支持沿海省和15個海洋經濟創新發展城市建設。自然資源部聯合七部門印發《關於改進和加強海洋經濟發展金融服務的指導意見》,共同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發布覆蓋滬深京港全市場的中國海洋經濟股票價格指數,連續10 年聯合深圳證券交易所舉辦海洋產業投融資對接活動,服務中小企業和科創團隊200多家,有近70家企業通過該活動獲得融資超50億元。
更加注重產業更新,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在海上風電方面,截至2024年底,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超過4,100萬千瓦,規模居全球首位,佔全球比重51%。我國大型海上風機自主研發能力世界領先,國產單機26兆瓦機型已下線。在海洋能方面,全球首個兆瓦級波浪能機組“南鯤號”在海島實現併網運行。在海水淡化方面,2024年我國海水淡化工程日產能超280萬噸,為沿海缺水城市和海島水資源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在海洋藥物和生物製品業方面,2024年海洋藥物和生物製品業增加值較2012 年翻兩番,我國自主研發的海洋藥物佔全球已上市品類的近30%,海洋糖類藥物研發進入國際先進行列,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海洋微生物資源保藏庫。
更加注重人海和諧,推進海洋生態保護修復。自然資源部持續推廣“廈門實踐”經驗,全面劃定海洋生態保護紅線,我國已建立涉海自然保護地352個,保護海域約9.33萬平方千米。“十四五”以來,中央財政累計安排196.8億元,實施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82個,整治修復海岸線480千米、濱海溼地330平方千米;指導地方加快實施《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5)》,截至2024年底,全國已新營造紅樹林88平方千米、修復現有紅樹林82平方千米。2023年以來,自然資源部連續發布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典型案例34個,涵蓋紅樹林、珊瑚礁、海草牀、鹽沼等典型生態系統。
更加注重合作共贏,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自然資源部密切跟蹤參與海洋國際新規制建立進程,積極參與聯合國“國家管轄範圍以外區域海洋生物多樣性養護與可持續利用國際協定”(BBNJ)磋商,在開放簽署首日即簽署該文件,並積極推進國內批約履約準備進程。全面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IOC)、亞太經合組織(APEC)等國際組織框架下的合作進程,連續48年當選IOC執行理事國,承建了IOC南中國海區域中心海嘯預警中心等業務化平台,60年來首次當選IOC太平洋海嘯預警系統政府間協調組主席。連續13年牽頭編制3部《APEC海洋可持續發展報告》。積極參與聯合國海洋大會、“2023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海洋十年”等重大國際合作進程,提升了在全球海洋治理的參與度和影響力。積極發展藍色夥伴關係,推進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務實合作,與歐盟以及塞舌爾、莫桑比克、坦桑尼亞、馬爾代夫、基里巴斯、肯尼亞、庫克群島等國建立藍色夥伴關係,與印尼、馬來西亞、泰國、柬埔寨等國簽署海洋領域合作協議,建立海洋聯合研究中心、聯合實驗室、聯合觀測站等合作平台,持續開展海洋空間規劃、藍色經濟、海洋科研成果轉化交流合作,著力推進“小而美”合作項目,助力區域能力建設。機制性舉辦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海洋合作發展論壇、廈門國際海洋周,為世界海洋國家搭建經貿往來交流合作平台。
兩地在極地等領域合作取得突破成果
香港海域面積達1,648.69平方公里,長期以來,自然資源部與香港在極地科考、深海探索、海洋觀測預警、海洋災害應急等領域開展了多方面合作。
2024年4月,應香港綠色未來基金會和香港極地研究中心邀請,中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和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隊抵達香港,開啟為期5天的開放日交流等活動。本次訪問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也為促進內地與香港在極地科學研究領域的深入合作提供了寶貴契機。
2024年8月10日,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與香港中文大學在“2024中國極地科學學術年會”期間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進一步深化合作,開啟香港參與國家極地事業的先河。雙方攜手建立香港極地科學創新中心,創建香港聯通內地、連接世界的極地科技創新平台,並支持相關研究領域的香港科研人員參與極地觀測、前沿科學研究和創新技術開發。
2024年11月1日,香港中文大學在廣州南沙參與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啟航活動,並組織香港科學家參與考察隊的出征歡送儀式。6位來自香港高等院校的科學家參加了這次南極科學考察,成為首批參與中國極地科考的香港科學家。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國家海洋局局長孫書賢對香港科學家參與南極考察表示祝賀,並認為:“本次香港方面選送了6名科學家並組隊參加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這是繼‘雪龍2’號成功訪問香港後,內地與香港極地領域合作又一突破性成果。”
“雪龍”之後又迎“蛟龍”,既探極地又潛深海。2024年8月,中國大洋事務管理局牽頭在西太平洋組織實施了“數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學計劃(“生境計劃”)首個國際共享航次,也是“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首次搭載外籍科學家下潛作業。9月24日,在香港特區政府、香港科技大學的大力支持下,執行完國際共享航次的“深海一號”科考船,攜“蛟龍號”首次訪問香港,並在香港開展“生境計劃”國際研討會系列活動。本次活動向香港市民展現了國家在深海領域裝備技術方面的優勢,提升了香港市民對深海環境保護的認同感,也為內地和香港的深海科學家提供了學術討論的平台,推動兩地在深海領域建立更密切的合作關係。
為發揮香港在科學研究、國際合作等方面的優勢,提升“生境計劃”的國際開放度,中國大洋事務管理局支持香港科技大學設立“生境計劃”香港國際合作中心,並與香港科技大學簽署了合作協議,明確將在國際合作協調、國際航次樣品數據共享、能力建設及公眾科普宣傳等方面進行合作。2025年4月28日,“生境計劃”香港國際合作中心舉辦揭牌儀式宣布正式啟動。自此,香港國際合作中心將作為“生境計劃”對外合作與成果發布的國際開放平台,充分發揮香港“超級聯繫人”作用,整合香港優勢科研力量和社會資源,促進“生境計劃”框架下的國際交流合作,推進深海領域的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

大灣區海洋防災減災體系持續升級
自然資源部高度重視開拓和推動與香港地區在海洋防災減災領域的協同合作,近幾年在海洋災害應急會商機制建設、數據共享、產品交流、預警報技術提升等方面合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過去多年,香港天文台積極支持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建立“南海海嘯警報及減災系統”的工作及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區域中心)的建設和運作,自2011年起多次派員參加中國代表團出席ICG/PTWS的會議,並持續支持區域中心業務化運行相關活動。
鑒於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在海洋防災減災方面領先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香港天文台於2021年邀請中心為其成功建設“南中國海地震海嘯監測預警人機交互業務平台”。該系統除了集成地震信息和水位數據的處理、分析和顯示、定量海嘯數據庫、海嘯實時數值預報、產品製作和一鍵發布等多項功能外,還能夠為香港周邊提供精細化的海嘯預警結果。
同時,為保障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與減災系統連續穩定運行,提高系統容災備災能力,經自然資源部批准,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協助香港天文台籌建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香港備份中心,實現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備份運行。經過為期3年的建設,該備份中心已於2022年3月29日實現業務化試運行。
2021年,自然資源部南海局與香港天文台正式開展海洋觀測合作,成功共建汕尾-香港地波雷達站。在此基礎上,雙方繼續加大海洋觀測領域合作共建,於2024年在南海北部海域、颱風侵擾重要通道上,成功共建6個浮標觀測站位和1個石油平台觀測站位,開創性提升香港對台風和海洋災害實時預警監測能力,進一步強化粵港澳大灣區海洋防災減災保障水平。
2022年6月,自然資源部正式開展與香港天文台共享海洋觀測數據。近三年來,自然資源部實時向香港天文台共享了17個海洋站點、9個浮標站、5個地波雷達站、9個海嘯預警地震台、5類海洋衛星等觀測數據,以及海洋數值預報、潮汐預報、氣候推算等預報數據,有效支持了香港海洋觀測業務,為香港海洋預警預報提供基礎保障。
2025年,自然資源部南海局聯合香港天文台、澳門地球物理氣象局等申報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海平面變化及其災害影響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雙方在大灣區建設的國家海洋標準站點為基礎,共同圍繞海平面上升、海洋災害預警、地面沉降等方面開展長期、穩定的監測與研究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