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素有“天然白虎湯”之譽,是盛夏消暑的首選。無論是北方諺語“夏吃三塊瓜,中藥不用抓”,還是江南諺語“熱天西瓜啃得歡,省得藥罐熬得酸”,都是在讚譽西瓜解暑養生的功效。文天祥曾以“下嚥頓除煙火氣,入齒便作冰雪聲”盛讚其清涼甘冽,更有“渴來渾似飲琼漿”之妙。
但中醫認為,西瓜性寒,並非人人適宜的解暑佳品,食用不當會帶來健康隱患。那麼,西瓜的營養價值如何?夏日如何科學吃西瓜?哪些人不適宜吃西瓜解暑?來聽聽大連市第二人民醫院腦病專家傳承工作室副主任周正國的詳細解答。
有些人不適宜吃西瓜
中醫認為,西瓜性寒,歸心、胃、膀胱經,具有清暑熱、生津止渴的功效,適合緩解暑熱煩渴、小便短赤等症狀。從現代營養學角度來看,西瓜含水量超90%,富含鉀元素,能有效補充出汗導致的電解質流失,其含有的番茄紅素、維生素C等抗氧化劑,有助於抵抗自由基。
需要注意的是,西瓜的“雙刃劍”屬性也不容忽視。其寒涼特性易損傷脾胃,過量食用可能引發腹脹、腹瀉,尤其不適合脾胃虛寒人群。此外,西瓜升糖指數較高,糖尿病患者須嚴格控制攝入量。同時,西瓜的利尿作用可能導致夜間食用後起夜頻繁。
針對特殊人群,周正國提醒,糖尿病患者可選擇靠近瓜皮的低糖部位,每次食用不超過100克並密切監測血糖;腎功能不全者須控制食用量,以防加重腎臟負擔;孕婦和兒童建議食用常溫西瓜,避免冰鎮引發腸胃痙攣;陽虛體質人群可少量食用,或嘗試煮西瓜皮水,既能清熱又不傷陽氣。
西瓜食用時間有講究
避免空腹和睡前吃。夏季,有人會將西瓜當成早餐的一部分,也有人會在晚上夜宵時用來消暑解渴,建議上午或午後食用,避免空腹和睡前兩小時進食。健康人群每日食用量以200克至300克為宜,脾胃虛弱者和經期女性建議食用常溫西瓜,食用量減半。
此外,在飲食搭配上需要注意,西瓜不宜與綠豆湯、苦瓜、海鮮等寒涼食物同食,也應避免與火鍋等高溫差食物交替食用,防止刺激腸胃,引發腹瀉等胃腸不適。
這些事項要注意
在儲存方面,切開的西瓜需用保鮮膜密封冷藏,並在24小時內吃完;劇烈運動後切勿大量食用冰鎮西瓜,以免引發胃痙攣;西瓜不能替代正餐,長期以瓜代餐易導致營養不良;西瓜皮含鉀量較高,腎功能嚴重不全者應在醫生指導下食用;腹瀉期間不要吃西瓜,因其膳食纖維和涼性可能加重腹瀉。
“熱不貪涼,甜不過量,順應體質食用。”周正國強調,只有科學合理地食用西瓜,才能充分發揮其消暑功效,真正實現清涼不傷身。
■小貼士
西瓜有妙用
這些“隱藏用法”要知曉
西瓜有很多“隱藏用法”,可以藉助這些妙用達到一定功效。暑熱發燒時飲用加鹽的西瓜汁,能輔助補充體液。西瓜汁中的果糖有助於酒精代謝,但解酒效果有限,不可過度依賴。
解暑中藥西瓜翠衣,其性涼,味甘,可清熱解暑、止渴利尿,緩解暑熱煩渴、水腫、口舌生瘡等症狀。西瓜翠衣不是簡單的西瓜皮,而是用刀削去西瓜外層青綠色硬皮,再刮掉內部殘留的紅瓤,保留中間淺綠色或白色部分。
解暑涼菜涼拌西瓜翠衣的做法:
處理好的西瓜翠衣切成細絲或薄片,用少量鹽抓勻醃製10分鐘至15分鐘,去除部分水分和生澀味(這步可省略,直接焯水也行)。用涼開水沖洗掉多餘鹽分,擠乾水分。加入蒜末、少許鹽,幾滴橄欖油,10滴薑汁(溫中散寒),輔料加入焯水後的黑木耳絲、胡蘿蔔絲、黃瓜絲等增加色彩和營養,用檸檬汁增加維生素C,加點兒薄荷葉增添清涼的口味,還能明目解鬱。以上食材均勻攪拌,即可食用。這道涼菜最大程度保留了食物的營養和清涼感,操作簡單快捷,口感爽脆,開胃生津,解暑除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