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嶺南非遺“頂流”-紫荊網

解碼嶺南非遺“頂流”

日期:2025-08-02 來源:新華社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詹奕嘉 鄧瑞璇

图片
第二屆中國·肇慶(高要金利)傳統龍舟大賽暨廣東省傳統龍舟公開賽在廣東肇慶舉行(2024 年 6 月 6 日攝)新華社發(劉春林攝)

擊槌開路英歌豪邁、鑼鼓喧天醒獅起舞、劈波斬浪龍舟競渡……近年來,越來越多嶺南民俗從小眾傳承發展爲大眾實踐,經歷了從“活下去”到“活得好”的華麗蛻變。醒獅、龍舟、英歌等持續火爆出圈,成為流量擔當。

這些原本偏處一隅的傳統文化為何會火遍全國甚至遠播海外?從沉寂到“頂流”,它們到底做對了什麼?這些非遺能否一直“火”下去?

近三年來,《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十餘次往返廣州、佛山、東莞、汕頭、揭陽等地採訪這一課題。

在我們眼中,嶺南非遺成為“頂流”,離不開傳統民俗的獨特魅力和深厚的群眾基礎,更得益於地方黨委政府和文化工作者重視基層文化建設、推動“非遺進校園”、用好新型網絡傳播平台的紮實工夫。

從更加長遠的角度看,需從常態化、多元化、國際化等維度採取更多有力舉措,助力更多非遺項目把“潑天流量”變為“長期紅利”,持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弘揚與現代經濟社會發展良性互動。

火得出乎意料

每逢節日和慶典,在廣東總能看見醒獅歡騰的場景。鏗鏘鑼鼓聲中,雄獅或騰躍翻飛、或搖首擺尾,引來裡三層外三層的圍觀人群。這項傳統技藝進入眾多影視劇和綜藝節目,早已成為“最廣東”的文化符號之一。

而當荔枝掛紅、糉葉飄香的時節到來,水網密佈的廣東開始出現另一幅激動人心的畫面。“龍船扒得快,今年好世界”——江河湖海一艘艘色彩斑斕、造型威武的龍舟閃亮登場,槳手奮楫擊鼓,河岸上鞭炮聲、喝彩聲震耳欲聾。

《2025抖音春節非遺數據報告》顯示,臘八到正月十五期間,非遺相關內容總播放量1679億,廣東民俗英歌和舞獅分別以39億和25億成為視頻播放量的第二和第五名。今年端午時節,佛山市南海區的疊滘龍船漂移大賽登上多個網絡平台熱搜榜單,拉動消費超8.32億元。

數據之外,這幾項非遺堪稱“頂流”,引發不少“出乎意料”的社會效應。

各界受眾的觀賞熱情出乎意料。

英歌一響,萬人空巷。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英歌,被許多網友稱為“春節必看的傳統藝術盛宴”和“最強過年氣氛組”。記者多次目睹潮汕地區的英歌巡演,現場不少人跟着英歌隊員的節奏鼓掌吶喊,甚至一路追着英歌隊拍攝。

汕頭市潮陽區銅盂鎮老溪西英歌隊教練陳宋琪告訴記者,他練習、傳授英歌舞30多年,此前幾乎未曾見過有省外遊客跑到村裏看英歌。而這幾年,越來越多北京、山東、吉林、安徽等地的遊客來到現場,只為一睹英歌真容。

農曆三月至農曆八月,“扒龍舟”在廣東省內各地接連上演。佛山南海的鹽步老龍,沿襲着400多年來的約定,與廣州泮塘的龍舟來一場“走親戚”。在東莞望牛墩,來自各個村子的17條龍舟匯聚在熟悉的家鄉河道上,劈波斬浪奮楫爭先。

更令網友熱血沸騰的,是佛山疊滘龍舟。當地人秉承“寧可煲爛,不可扒慢”的精神,將龍舟競渡演繹成水上版“速度與激情”。莫說現場觀賽,哪怕是想看疊滘龍舟夜訓,擠進去也不容易。桌椅梯子,樓上樹上,“能踮腳的位置都‘長’滿了人”。

年輕一代的參與熱度出乎意料。

近年來,廣東民俗傳承隊伍不斷擴大,呈現出年輕化、職業化趨勢。廣東省文旅廳數據顯示,僅廣州一市就有醒獅隊伍405支,傳承人超過1萬人,其中職業醒獅表演演員近2000人。

盛夏時節,第九屆廣州青少年醒獅表演賽選拔賽正在廣州各個區火熱進行。鼓點鏗鏘、雄獅靈動,一招一式中透着“雄獅少年”蓬勃向上的精神風貌。

廣東醒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廣州市龍獅協會會長趙偉斌欣慰不已。多年來,他一直投身於醒獅的推廣與傳承。透過這些稚嫩臂膀穩穩托起獅頭的動作,趙偉斌看到年輕一代正在托起非遺的未來。

端午時節,嶺南水鄉進入“龍舟時間”。晚上加班加點訓練的龍舟隊員中,出現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的身影。東莞小夥古炳楊說:“我十五六歲就跟着長輩們參加龍舟活動,能夠以運動員的身份賽龍舟,非常自豪。”

無論醒獅、龍舟還是英歌,練起來都是又苦又累又受罪的差事。哪怕是在深冬時節的晚上,兩個鐘頭英歌跳下來也會汗流浹背。盛夏酷暑之際,英歌隊員們訓練完更是跟從水裏撈出來一樣。

但樂在其中的年輕人,無不像着了魔一樣愛上這些非遺。潮陽塔館英歌隊隊員蔡澤鑫從上幼兒園時就跟着大人跳英歌,如今到廣州上大學後也沒有放棄練習。一到寒暑假,他便急着返鄉歸隊訓練。潮陽西門女子英歌隊的周翊翔,因為懷孕生娃離開了一段時間:“有時做夢都在跳英歌,它已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海外交流的傳播效果出乎意料。

這些來自嶺南的非遺“出圈”更“出海”。連續兩年,廣東英歌隊受邀前往英國、德國、法國等地參加“歡樂春節”活動。所到之處,不但吸引着外國觀眾一路追隨圍觀,更帶動不少人隨着節奏律動起來。

“我很喜歡英歌舞,表演者的裝扮非常漂亮,帶有獨特的文化印記,演出帶來歡樂的同時,也讓我們感受到濃濃的中國年味。”德國觀眾安娜·布萊特說。

龍舟的傳承根系,早已跨越海峽、遠涉重洋。當船槳攪動碧波,語言障礙消融在整齊的鼓點裏,跨越山海的文化共鳴融入激揚飛濺的晶瑩浪花中。在YouTube、TikTok等海外視頻平台,“Dragon Boat Festival”“Dragon Boat”等相關視頻累計播放量超億次,屢屢引發熱議。

今年6月,“你好·中國”2025劍橋龍舟節在英國劍橋舉行,12支隊伍齊聚劍河。作為唯一一支來自中國的代表隊,汕頭潮陽的和平下宮媽祖和興龍舟隊參加比賽並奪得冠軍。隊長蔡田豐說:“我們在角逐和交流中收穫很多,也讓外國朋友更了解中國龍舟、端午節等傳統文化”。

“我相信中國文化植根於傳統,看到這種傳統與劍橋產生聯結,感覺非常好。”劍橋市民埃迪說。

傳承“做足工夫”

每到潮汕地區採訪,記者打開筆記本準備記錄時,當地人總會大手一揮:“不急,先喝杯茶!”

茶盅、瓷杯、單叢,工序繁複、細節滿滿的工夫茶是潮汕人的生活標配。而“工夫”二字也是不少非遺的精髓所在:為求精細、精緻、精美而頗費周章、不惜工時。

眾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和文化工作者一致認為,醒獅、龍舟、英歌如此火爆,既與其本身表演的視覺衝擊力和現場震撼力密切相關,也與地方堅持黨政主導、加強部門協作、開展社會動員的積極推動密不可分。在基層一線、在青年群體、在網絡平台上“做足工夫”,不斷推動非遺保護傳承,是眾多民俗煥發出“既老又潮”生命力的密碼。

工夫在基層,整合各類資源支持非遺落地生根。

“非遺在社區”,這是記者採訪時反覆聽到的一句話。廣東多地將非遺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相融合,從政策體系、人員保障、資金支持等方面為非遺傳承提供全面系統的機制保障。

記者2023年初到西門女子英歌隊採訪時,這支隊伍因場地受限不得不與社區老人理事會合用辦公場地。當地街道和社區發動社會力量捐資相助,英歌隊很快有了單獨的辦公場所。在此助力下,大部分英歌隊在2023年、2024年都進行了招新,大量新生血液參與到英歌培訓中來。

“隨着近幾年大力開展基層文化建設,潮陽英歌隊伍已發展至130多支。”潮陽區文化館館長楊東貴說。

工夫在青年,“從娃娃抓起”推動非遺代際傳承。

傳統民俗要生髮持久生命力,代代傳承是關鍵。廣東省教育廳發動全省各級學校,將非遺納入學校特色課程,廣泛推動“非遺進校園”。

廣州市越秀區署前路小學的操場上,學生們跳的不是傳統的廣播體操,而是馬步、插步、麒麟步等融合了廣東醒獅基本技藝的“醒獅操”。這套特色非遺操已經在學校開展了近十年。每周二下午,平均年齡不到10歲的孩子們,在趙偉斌的指導下擂鼓、蹲馬步、舉獅頭……這是學校的“第二課堂”時間,也是龍獅隊的訓練日常。

近年來,廣州全市有近200所學校開展醒獅特色活動或課程,吸引了不少學生認識、愛上這項傳統活動。

此前絕大多數英歌隊都依託於鄉村民俗活動,只有本村人蔘加,特別容易因年輕人外出求學、工作出現人才“斷檔”。而今,“非遺進校園”讓情況悄然改變,越來越多隊伍靠着一批又一批的學生實現了新陳代謝。

“十多年來,從這裏走出去的學生至少有一千人,每年招新時都報名火熱。”西門女子英歌隊、塔館英歌隊教練陳坍鵬說。今年7月中考放榜之後,他興奮地發了一條朋友圈,表示參與中考的隊員們練了英歌之後體育成績都很不錯,“傳承和學習兩不誤,家長們都很支持”。

工夫在線上,善用新平台新渠道壯大傳播聲量。

方寸屏幕間,嶺南非遺正在突破地域限制,實現跨界生長。這些根植嶺南的傳統文化,在數字浪潮中煥發出新的生機。

廣東龍舟火爆的背後,就有短視頻直播的助力。每到端午節,“廣東人有了自己的水上F1”“廣東龍舟的顛超乎你想象”等話題便頻頻登上熱搜,“廣東賽龍舟輸了跪祠堂”“房東運動會又來了”等網絡熱梗也廣泛流傳。

據廣東省文旅廳統計,截至2025年初,廣東共計188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入駐抖音平台,國家級、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視頻播放量累計超過817億次,其中英歌相關視頻播放量超45億次,評論量超3000萬條,在海內外引發廣泛關注。

在銅盂老溪西英歌隊中扮演“時遷”舞蛇的陳志輝,因身材壯碩被網友親切地稱為“肥蛇”。他曾向記者表達對媒體和直播平台的感謝:“沒人報道沒有直播,我們照樣會跳英歌,非遺照樣能在鄉里傳承。但有了新聞報道和直播推廣,纔會有更多人看到、認識英歌,讓英歌成了全國性的文化熱點。”

“流量不是目的,而是讓傳統文化重回主流視野的手段。”廣東省非遺保護中心負責人感慨地說,“年輕人頻頻為英歌視頻點贊,體現着他們內心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深認同”。

由“爆火”向“長紅”

當一項項非遺在時代舞臺上綻放光彩、引爆大眾熱情,如何更好滿足大眾的觀賞需求,讓文化滋養人心?如何讓突如其來的“潑天流量”轉化為滋養非遺生長的不竭動力?

這提醒着從業者、相關部門思考非遺持續傳承發展的深層命題。在記者的思考中,答案或許是,持續多維度推動更多非遺的系統性活化,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讓非遺表演更加常態化。

今年春節期間,一場英歌巡遊活動現場人山人海,有的遊客不遵守秩序推開圍欄,有遊客在網上直呼體驗感非常差。當數以萬計的群眾涌入村鎮觀看龍舟比賽,一些人上樹爬樓尋找“最佳觀賞位置”的做法也令人心驚膽戰。

面對大眾的熱切期待,一些地方嘗試突破傳統節慶的非遺民俗展演時空限制,加大常態化展演力度,如潮陽區已在重要景點定期舉行“潮陽英歌大牌秀”英歌表演活動。

廣東省文旅廳非遺處有關負責人談到,短期來看應及時主動向各方遊客發佈民俗活動公共服務信息,中期應不斷提升城市交通、住宿等公共服務水平,長期則需從文旅角度完善全域統籌規劃,豐富產品選擇和出行體驗。

讓非遺呈現更加多元化。

舞劇《醒·獅》融合廣東獅鼓、木魚說唱、南拳等南粵非遺元素,通過舞劇的藝術形式將廣東醒獅呈現在舞臺上;舞劇《龍·舟》以龍舟競渡為靈感來源,通過當代舞展現灣區青年同舟共濟、奮勇向前的精氣神;舞劇《英歌》則以英歌為載體,融合僑批、嵌瓷、木雕等潮汕文化元素,展現中華民族的不屈精神和家國大義……近年來,廣州歌舞劇院推出的嶺南三部曲持續“出圈”。

通過打造品牌、孵化產業、產品開發、市場運作等方式,讓非遺演化出新的社會功能和表達方式,是不少受訪者的共同期待。

為更好挖掘英歌舞蘊含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力量,潮汕多地正積極開發英歌文創產品、推出英歌舞主題系列服裝、謀劃建設潮陽英歌文化廣場,推動英歌舞等非遺文化知識普及,促進文化資源數字化保存、創新化表達和產業化發展。

在全國人大代表、廣東潮劇院一團團長林燕雲看來,非遺傳承在保留傳統文化精華的同時,必須創造出更多符合現代審美需求的表演形式和內容,尋找更多提高非遺吸引力和市場競爭力的方法舉措。

讓非遺傳播更加國際化。

要想讓豐富的非遺真正成為文明對話的橋樑,還需構建更立體的國際傳播體系,深化交流互訪、創新展演形式、推動聯合申遺。

以龍舟文化為例,當前國際傳播多依託體育賽事,可探索新的傳播路徑與形式,開展龍舟文化體驗、龍舟文化講座等,讓更多外國友人由“看熱鬧”轉向“悟門道”,進入“沉浸式的文化對話”。

去年,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請將“舞獅”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韓山師範學院原校長林倫倫認為,在海外有傳播基礎的非遺不止一項,可考慮與重點國家合作共同申報、將更多民俗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如可與素有英歌“第二故鄉”美譽的泰國啓動聯合申遺。

可以暢想,這些肇始於中國的古老民俗,歷經成百上千年的傳承與發展,逐漸在跨越國界的文明交流互鑒中,駛向更加遼闊的世界海洋。

我們期待,越來越多的舞獅人、執槳手、擊槌者循着前輩們的軌跡,在不同文化交融匯聚的長河中激盪出新的時代浪花。

來源:新華社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劉雨桐 校對:周默 監製:張晶晶
特朗普放話部署核潛艇 俄方:美軍部署早已被監控
香港故事丨破解颱風“密碼”的追風者
報告:美關稅稅率達1934年以來最高
又有一批新片定檔發布 《731》將於9月18日上映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