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帆
特區政府最新發佈的《香港營商環境報告》如同一份沉甸甸的答卷,上面寫滿了數字與事實,靜默卻有力地回應著外界的疑慮與噪音。香港經濟脈搏強力跳動的聲音,世界,都聽到了。
數字刺破“唱衰”的迷霧
曾幾何時,西方媒體編織的敘事如濃霧般籠罩香港:“資金撤離”、“企業出走”、“活力不再”、“金融遺址”……然而這份報告以客觀數據為利劍,刺破了唱衰的幻象。
2024年,9960間駐港公司以近10%的增速創下新高,全球企業紛至遝來。投資推廣署僅2023年初至2025年上半年就協助超1300家企業來港,帶來1600億港元直接外資。
恒生指數繼2023年上漲18%後,2025年再攀27%高峰。上半年日均成交額飆升120%至2400億港元。2025年前7個月,52只新股登陸港交所,集資額近1300億港元,同比激增6倍。
香港美國商會2025年信心調查揭示:75%企業視香港為亞洲競爭力核心;83%對法治深具信心;79%未來三年無意撤離總部。這些冰冷數字,乃熱情的國際資本所投的最真實的信任票。
穩定乃繁榮的基石
數據背後,是香港核心優勢的回歸與昇華。國家安全法的實施並非鎖鏈,而是錨鏈。為香港這艘“東方之珠號”在近年的風浪中穩住了航向,重塑了安全、法治、穩定的基石。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將香港競爭力推至全球第三;三大評級機構一致給予“穩定”展望;“世界正義工程”2024年法治指數中,香港位列全球第23,廉潔度更是躋身全球前十。
毫不誇張的說,這份穩定,在動盪世界中成為稀缺資源。當全球供應鏈重構、資金尋找“避風港”,香港“一國兩制”下的獨特優勢:背靠祖國、聯通世界,釋放出前所未有的磁力。CEPA框架深化內港合作,大灣區機遇交融,“引進來、走出去”的雙向平臺角色不可替代。
動能新引擎驅動未來
當然,報告亦未回避挑戰。面對地緣政治變局與關稅壁壘,香港的應對之策是主動轉型、創新驅動。八大中心建設是骨架,其中,四個傳統中心:金融、航運、貿易、法律仲裁地位鞏固;四個新興中心:航空樞紐、創科、知識產權貿易、文化交流加速成長。
其次,《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擘畫未來十年路徑。“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5年蟬聯全球第二,香港排名穩居亞洲第五、全球第十八。初創企業從2014年約1000家躍升至2024年4700家,孵化超十家獨角獸,全球初創企業樞紐地位領先。
另外,金融科技、綠色金融、人工智慧、低空經濟、第三代互聯網等,這些新賽道正彙聚成香港高質量發展的澎湃新動能。產業升級與區域協同,例如結合大灣區的製造力與市場規模,是香港突破困局、開拓“新藍海”的關鍵。
淬煉後的東方之珠更加閃耀
綜上,《香港營商環境報告》清晰表明,穩定是發展的前提,法治是繁榮的基石,開放是活力的源泉,創新是未來的方向。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香港沒有被風雨擊垮,反而在壓力中淬煉出更強的韌性。正如國家主席習近平多次強調,“一國兩制”是服務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好制度,是實現不同社會制度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好制度,必須長期堅持。東方之珠,在中央的全力支持下,在水與火的淬煉中,更加閃耀、更加堅韌。
這份韌性,體現在資本的選擇裏,體現在企業的信心裏,更體現在每一位通過人才計畫抵港的精英人才眼中。截至2025 年6 月底,所有人才入境計畫合共收到近50 萬宗申請,當中近33 萬宗獲批,近22萬人已經到港。
當“唱衰”的雜音被事實淹沒,人們已清晰看見,香江邊的獅子山下,有更多的奮鬥者秉持著“獅子山精神”,續寫著香江傳奇。同樣,香港前行的路徑已然分明,即以穩定築根基,以開放匯活水,以創新開新局。
東方之珠的光芒,從未熄滅,只會更加璀璨。機遇,依然在香江兩岸蓬勃生長。
(作者為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