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勇
現時正值“由治及興”的關鍵節點,地區治理體系的深化改革尤為關鍵。由區議會、“三會”與關愛隊組成的“三駕馬車”,正逐步形成具規模的地區治理架構,承載着回應民情、服務社區的重任。筆者對政府積極完善制度表示認同,亦希望在落實層面更見細緻與溫度。
民青局局長表示,三者的角色分工已有明確界定,聯動機制亦逐步完善,但制度之下更重要是“人”的參與與“情”的連繫。三駕馬車若要真正協同並進,不能僅止於整合架構,更需在實際工作中建立互信與默契。尤其社區需求日趨複雜,單靠行政指令或制度安排是遠遠不夠,還有賴於每位區議員、三會成員與關愛隊義工處理問題時主動投入情感,靈活應變。
關愛隊全面啟動以來,截至今年六月底,已合共探訪約530,000萬個長者戶和其他有需要住戶,並提供約76,000次簡單家居或其他支援服務。無論是突發事故的快速應對,還是平日深入長者、基層住戶的上門探訪,也確實展現了回應社區潛在問題的敏銳度與能力。然而,根據實際情況的不同,服務質素仍有提升空間。當前的關愛服務,雖已涵蓋維修、清潔、探訪與活動籌辦等內容,但若要真正成為居民信賴的社區支援網絡,還需要更專業化與持續性的服務,尤其是在精神健康、長者照護、家庭支援等層面。
此外,我們希望政府參考內地與新加坡的良好經驗,例如設立“一窗式”社區服務平台——這是極具潛力的方向,香港人口密集、發展節奏快速,居民對政府服務的期望已不再只是“有”,而是“快”、“準”、“人性化”。若能在社區層面整合不同部門服務,讓市民能在一站之內獲得多項支援,不僅能提升治理效率,更可大大方便基層市民享用政府服務。當然,創新制度不能一蹴而就,需因地制宜,逐步試點推行,才能在資源與成效之間取得最佳平衡。
建制度、強架構之餘,我們更要在人與人之間建立有溫度的聯繫,加強互相信任。在現有的地區治理體系下,基層治理的基石已逐步完善,未來如何透過政策與資源的合理配置,讓每一位參與者都能發揮所長、彼此補位,將成為三駕馬車能否順利前行的關鍵。
地區治理無小事,民生福祉見真章。香港的治理故事,從來不只由政府撰寫,也是市民、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成果。願我們在這條由治及興的路上,讓制度與人心同行,讓服務與關愛並進,為社區注入更多力量,也為香港的未來添上更多希望。
(作者係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召集人、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界社團聯會(新社聯)會長,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