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專訪】吳為山:以雕塑為筆繪就文化交流長卷-紫荊網

【紫荊專訪】吳為山:以雕塑為筆繪就文化交流長卷

日期:2025-08-03 來源:紫荆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本刊記者  王慧娟

文化交流是增進國家和地區間相互理解、凝聚廣泛共識的重要紐帶。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民盟中央副主席、著名雕塑家吳為山,以手中的刻刀為筆,在香港與國際舞台上精心書寫中華美學精神的精髓,為不同文明間的交流互鑒譜寫了一段段生動而深刻的華彩篇章。

香江流韻:鑄就兩地文化同心結

吳為山致力於以其雕塑作品鑄就內地與香港的同心結,增強兩地血脈相連的精神紐帶。回溯2010年5月,香港中文大學第九屆榮譽院士頒授典禮上,吳為山獲授榮譽院士稱號。彼時,贊辭中“以洗練簡潔的雕塑語言,訴說人生,開創新一代的寫意雕塑藝術”的評價,精準且生動地勾勒出他深耕兩地文化交流的辛勤身影。此後,他為香港中文大學創作的李卓敏博士、錢穆教授、楊振寧教授等名人塑像,如同熠熠生輝的文化明珠,鑲嵌在校園的各個角落。這些塑像不僅構成了校園中凝固且永恆的人文風景,更以具象化、藝術化的獨特語言,將中華文脈代代傳承,成為莘莘學子們汲取精神養分的重要源泉。

吳為山在創作《馬克思》雕塑

多年來,吳為山頻繁穿梭於兩地,在香港藝術中心、香港中文大學等眾多文化藝術與學術機構舉辦雕塑與繪畫展,將自己對藝術的深刻理解與精湛技藝毫無保留地呈現給香港市民;在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高校開展學術講演,傳播前沿的藝術理念與創作心得。憑藉在藝術領域的卓越成就與突出貢獻,他成為首位包攬香港“包玉剛傑出藝術家”與“龔雪因傑出學人”兩項殊榮的藝術家。這一系列豐富多元的藝術實踐活動,極大地活躍了兩地的文化交流氛圍,使香港市民能夠更加直觀、深切地感知中華文化的厚重底蘊與獨特魅力,同時也為內地藝術界拓展了國際化的藝術視野與創新思維,從精神層面築牢了“一國兩制”下香港與內地緊密相連的文化共同體意識,為維護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注入了溫潤的文化力量。正如習近平主席所強調的,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吳為山的藝術活動,正是對這一理念的生動踐行,讓香港同胞在藝術的薰陶中,深刻體會到與內地同根同源的文化親情,進一步增強了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寰宇傳音:雕塑藝術架起文明對話橋

習近平主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在廣闊的國際舞台上,吳為山憑借“寫意雕塑”理論,精心構建起中國文化的國際表達新體系。他深入研究並提出的“中國雕塑八大風格論”,巧妙地將中華傳統美學精神與現代藝術表現語言相融合,為中國雕塑在世界藝術之林中豎起了一面鮮明獨特的旗幟,使其擁有了辨識度極高的文化標識。自上世紀90年代起,他全身心投入創作,數百件承載著深厚歷史文化內涵的人物雕塑作品相繼問世。這些作品猶如閃耀的文化星辰,散布於全球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當地文化空間中熠熠生輝的中國符號,被中國美術館及歐美眾多重要博物館永久珍藏,成為世界了解中國文化的重要視窗。

2020年,中意兩國建交50周年之際,吳為山雕塑《超越時空的對話——達.芬奇與齊白石》在意大利芬奇市隆重“落戶”,永立於利奧納多.達芬奇博物館和圖書館

2017年,大型雕塑《孔子》在巴西庫裡蒂巴市政中心廣場盛大落成,當地深受其文化魅力感染,將廣場永久命名為“中國廣場”。這件作品以孔子“和而不同”的核心理念為靈魂,為中國與拉美地區的文化交流搭建起一座堅實的橋樑,成為中拉文化對話的具象化載體。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與處世智慧,隨著這尊雕塑的矗立,跨越重洋,在拉美大地生根發芽,為增進中拉人民的相互理解與合作發揮了積極作用。2018年,《馬克思》雕像在馬克思的故鄉德國特裡爾傲然落成,不僅彰顯了中國對人類共同精神財富的崇高敬意,更生動展現了中國積極吸收借鑒世界優秀文明成果的開放胸懷與包容姿態。2021年,《神遇——孔子與蘇格拉底的對話》在希臘雅典古市集廣場震撼揭幕,這件極具開創性的作品,宛如一場跨越三千年時空的文明盛宴,讓東西方兩位偉大的思想家在此相遇、對話。作品一經亮相,便成為東西方哲學精神深度共鳴的有力見證,被希臘媒體盛贊為“兩個文明古國的永恆握手”。它向世界清晰地傳遞出不同文明之間相互尊重、平等對話、相互學習、美美與共的美好願景,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生動而深刻的藝術詮釋,在不同文明之間搭建起溝通的橋樑,促進了多元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為世界文明的繁榮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與中國力量。

《神遇——孔子與蘇格拉底的對話》,2021年立於希臘古市集

吳為山的個人展覽先後在聯合國總部、意大利國家博物館、英國皇家美術院等國際頂級藝術殿堂絢麗綻放。與此同時,南京博物院設立的吳為山雕塑館與韓國的吳為山雕塑公園,猶如兩顆璀璨的文化明珠,成為常態化展示中國雕塑藝術、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視窗。這些藝術實踐活動,讓世界得以近距離領略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與創新活力,深刻認識到中華文化始終以海納百川的包容姿態,積極參與人類文明的共建與發展。而他獲授的意大利、俄羅斯等國院士稱號,法蘭西藝術院通訊院士身份,以及俄羅斯藝術科學院金質獎章、米開朗基羅勳章等諸多國際榮譽,不僅是國際藝術界對他個人卓越藝術成就的高度認可,更是對中國文化強大創造力與蓬勃生命力的充分肯定。

匠心鑄魂:寫意之美跨越文明邊界

吳為山的作品之所以能夠跨越不同文明的邊界,在全球範圍內引發廣泛共鳴,源於其獨特而精妙的創作方法論。在創作過程中,他始終秉持嚴謹的態度,深入研究歷史人物的思想脈絡、精神特質以及所處時代的社會背景,以敏銳的藝術感知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精準提煉出人物身上所蘊含的文化精髓。在表現手法上,他巧妙運用“寫意”這一極具中國特色的藝術手法,既保留了中華文化的獨特基因,又大膽採用國際化的藝術語匯進行創新表達。這種“扎根傳統、面向世界”的創作路徑,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強大的文化感染力與藝術生命力。對於華人而言,這些作品能夠瞬間喚醒內心深處的文化記憶,激發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認同感;對於不同文明背景的國際受眾而言,作品所傳達的人類共通的情感與價值追求,能夠突破文化差異的障礙,引發他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從而對中華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與深刻的理解。

2007年,吳為山在創作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主題雕塑

從香江之畔到世界舞台的每一個角落,吳為山的藝術實踐始終緊緊圍繞“文化走出去”與“文明對話”兩大時代命題,堅定不移地前行。他以雕塑為有力媒介,將中華文化中蘊含的豐富智慧、人文精神與價值理念融入每一件作品之中,使其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鮮活素材與生動範例。在香港,他通過藝術活動促進了兩地文化的深度交融,為香港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供了寶貴經驗與示範;在國際上,他的雕塑作品成為傳播中國聲音、展現中國形象的重要載體,有力推動了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了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吳為山為香港中文大學金禧校友園創作的雕塑《融匯》

吳為山用手中的刻刀,雕刻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堅實軌跡,用一件件雕塑作品,為推動全球文化的繁榮發展貢獻著中國力量。在藝術創作與文化傳播的征程中,吳為山始終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守正創新,以實際行動踐行著新時代文藝工作者的使命與擔當,讓中華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綻放出更加絢爛奪目的光彩。

本文發布於《紫荆》雜誌2025年8月號

來源:紫荆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郭孟琦 校對:周默 監製:姚潤澤
黑雨警告現正生效!香港天文台:至少維持至下午3時
黑雨持續多區災情畫面曝光 將軍澳的士沒頂 沙田巴士站雨水倒灌現噴泉
強國教育!理大與外交學院共育AI時代外交人才
香港海關於機場偵破兩宗旅客販毒案件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