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專訪】非遺傳承與家國情懷緊密相連——訪香港第六批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李耀輝、劉錦棠-紫荊網

【紫荊專訪】非遺傳承與家國情懷緊密相連——訪香港第六批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李耀輝、劉錦棠

日期:2025-08-03 來源:紫荆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本刊記者  王慧娟

國家文化和旅遊部於3月12日公布了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名錄,全國共有942人獲選,其中包括兩名香港代表——黃大仙信俗傳承人李耀輝(義覺)道長,以及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傳承人劉錦棠。李耀輝以“黃大仙信俗”在“民俗”類別入選,劉錦棠則以“麒麟舞(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傳承人的身份在“傳統舞蹈”類別獲薦。兩位傳承人多年來不遺餘力地守護香港非遺文化,使其得以在現代社會尋根溯源、發揚光大。

以信仰傳承文化,讓世界讀懂中華

黃大仙信俗源自浙江金華,後傳至香港,由嗇色園弘揚發展,並結合宗教科儀與慈善活動服務香港社會,體現了“普濟勸善、有求必應”的宗旨,受到香港社會的普遍認同,並傳播至台灣地區與東南亞各國,成為宣揚中華文化、團結世界華人的一扇窗口。

0Q0A1361(1)副本
香港嗇色園黃大仙祠是香港首家舉行升旗儀式的廟宇(本刊記者 劉雨晨攝)

李耀輝自1985年加入嗇色園以來,長期推動黃大仙民俗文化傳播,更於2021年設立黃大仙信俗文化館,致力於深化黃大仙信俗的研究與傳承。“非遺最重要的是保護和傳承,作為一名傳承人,責任重大!”李耀輝獲選第六批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之後,深感肩上的責任更重了,“黃大仙信俗不僅是一種宗教思想,更是一種生活信仰。我們須知‘根’在何處,才曉路在何方,一定要把我們中華民族的‘根’一代代傳下去”。

非物質文化的特點決定了傳承的方式在於以人為載體、也以人為主體,其傳承和延續主要靠傳承者的口傳心授、代代相承。香港黃大仙信俗傳承團體為嗇色園,百年來,嗇色園秉承黃大仙“普濟勸善”之宗旨與“有求必應”之厚德。難能可貴的是,清末以來至1960年代,廣東三間黃大仙祠相繼廢棄,在近現代傳承過程中出現斷層;而嗇色園成為碩果僅存的黃大仙祠廟,一直薪火相傳,道脈延綿,成為與香港社會同步成長的著名廟宇。

李耀輝認為“科儀是活的傳統”,他不僅致力於將道教科儀作為文化傳承的手段進行統一和簡化,也不斷嘗試利用高科技手段作為輔助,使得黃大仙信俗得以更有效、更廣泛的傳播和推廣。“全真派祖師爺王重陽肯定是一個頂尖的CEO。”李耀輝的比喻,巧妙地將道教文化與現代管理理念相連。嗇色園黃大仙祠管理和運作既與時俱進,又不失既定宗旨,尤其是多元社會服務的開辦,使其成為由傳統祠廟蛻變到現代宗教慈善團體的典範。

香港嗇色園黃大仙祠(本刊記者 劉雨晨攝)

“普濟勸善”是香港黃大仙信徒一直遵奉的信仰原則,早在清末建壇時已經確定。1924年,嗇色園於九龍西貢道首創藥局,贈醫送藥;及後推行慈幼安老服務;以“勸善”的原則出版善書及興學育才。在香港這樣一個移民社會中,這一原則的長期奉行,使黃大仙信俗成為廣大香港市民關注慈善、服務社會的一個精神支撐。

黃大仙信俗是與神明相關的民間習俗,以生活形式表現其信仰內涵,深入港人生活的各個方面。黃大仙靈籤,供民眾問事及求藥方;每年歲末還神,歲初的頭炷香,農曆八月廿三的大仙寶誕,已成了香港重要的歲時風俗。“我希望把所有的道教經文統一起來,便於傳揚。原則就是,一不要忘祖忘本,我們的根是五千年的中華文明。二一定要創新發展,加進現代化的元素,讓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到民俗信仰和對華夏文明的認同中來。”李耀輝的理念,在黃大仙信俗的傳承中得到了充分體現。黃大仙祠終年香火鼎盛,入園參訪善信及中外遊客,日均逾一萬人次,影響深遠。

1921年嗇色園普宜壇設立,經過先賢百年以來的宣法弘道,黃大仙信仰不但深深扎根香港,黃大仙祠亦成為香港重要的宗教景點。香港“黃大仙信俗”在2014年被國務院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並於2017年名列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公布的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為做好黃大仙信俗的保育與傳承,2021年嗇色園成立了“黃大仙信俗文化館”,同時隨著香港信徒行腳,海內外的黃大仙信仰,遍及東南亞、歐美澳洲等地。

國家級非遺“黃大仙信俗”傳承人、嗇色園黃大仙祠院監李耀輝博士接受本刊採訪(本刊記者 劉雨晨攝)

“我希望把中國傳統文化宣傳出去,把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信仰和思想,傳播到全世界。同時讓老外知道,這不是古靈精怪的迷信事件,而是以信俗的名義做利於社會發展和文化傳承的事。無論是在港澳台還是在祖國內地和海外,希望黃大仙信俗的傳播可以為中華民族團結一心、尋根溯源,作出應有的貢獻;也可以為民族文化自信和海外華人的精神皈依找到歸途。”85歲的李耀輝精神抖擻。

以麒麟承載古道,讓匠心延續鄉愁

暮色浸染黃大仙祠的飛簷時,西貢坑口村的麒麟鑼鼓恰好響起。在那鏗鏘的節奏中,劉錦棠的身影顯得格外堅毅,“其實我一直都覺得,麒麟舞這種特色文化,在香港傳播意義深遠。”客家人視麒麟為瑞獸,相信其能驅除煞氣、帶來吉祥,因此在節慶、婚嫁、神誕等場合均可見其身影。非遺傳承人劉錦棠自7歲起練習舞麒麟技藝,並於2013年成立了香港西貢坑口區傳統客家麒麟協會,大力推廣這項傳統文化。

根據地方族譜記載,西貢在明中葉前,已有居民在中部沿海地區建村定居,至清代康雍乾三朝,原居家族繁衍,加上外來移民不斷遷入,令西貢地區的人口和村落數目大增。18世紀中葉,大量客家移民由廣東北面移居東南沿海,這批客家移民當中,有部分選擇在西貢坑口清水灣半島河谷定居,形成了客家族群的村落。客家村民以宗祠和廟宇為中心結成聯盟,開墾田地、捕捉魚蝦。由於經常受到海盜的侵擾,年輕一輩便學習武術,扛起保衛家園的責任,而舞麒麟便是武術訓練中的一項。

國家級非遺“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傳承人劉錦棠接受本刊採訪(本刊記者 李天源攝)

西貢坑口區客家族群的舞麒麟傳統,已經代代相傳了超過二百年。自1960年代開始,年輕村民相繼到市區、甚至海外工作,有些村落因而缺乏年輕接班人去延續舞麒麟的傳統。有見於此,除了由家族成員傳承武術和舞麒麟的技藝之外,有些鄉村甚至請來武術師傅到村中教授、培育新一代的舞麒麟健兒。近年,一些村民亦自發地義務訓練年輕一代,並於每年正月舉行麒麟會,以提升村民對舞麒麟的興趣,而部分移居歐洲等地的僑民,也將舞麒麟文化帶到海外。

現時,西貢坑口區有7個傳承舞麒麟的主要體系,2013年成立的香港西貢坑口區傳統客家麒麟協會,除了維持和推動區內的客家舞麒麟活動外,亦向公眾推廣客家族群的歷史和舞麒麟的傳統文化。西貢坑口區的客家村落,經歷了數百年的變化,於不同時代,舞麒麟發揮著不同的功能。早期的舞麒麟,集健身、娛樂、保衛家園及宗教儀式於一身。時至今日,舞麒麟依然是傳統儀式不可或缺的一環,也是團結鄉村、維繫村民關係、建構海內外客家群體認同的傳統活動。

“小朋友從舞麒麟中掌握參拜的儀式,學會尊重對方。我教舞麒麟,不是先從技術入手,而是禮儀規範。”劉錦棠的教學理念,體現了對傳統文化內涵的深刻理解。他深知,舞麒麟不僅僅是一種技藝,更是一種禮儀和精神的傳承。在他的課堂上,孩子們首先要學會的,是對傳統文化的敬畏,是對長輩的尊重和在團隊中培養團結協作的精神。

“現在講物質享受,很多來學的小朋友覺得辛苦。我們開班的時候有40多人,經過20堂課程以後就沒多少人了,最多就剩下5、6個。”談及傳承現狀,劉錦棠的語氣中透露出一絲無奈。然而,他並未放棄,而是以更加積極的態度投身到技藝的傳承上。“如果得不到政府和相關部門的足夠支持,我覺得十年、八年以後這樣的文化可能就會失傳。”他的話語中,飽含著對非遺傳承的擔憂與期待,“弘揚非遺要官方跟民間一起合作。我下面帶了十來個師傅,有教音樂的,有教舞麒麟的,還有些專門做協助工作。”劉錦棠說,從2003年至今,他個人為了舞麒麟這項藝術大概花費了100萬港幣,但還是杯水車薪,希望可以得到政府和社會的共同協助。

“現在最小的學生3歲。他有興趣,以後就這樣慢慢地練嘛。”提到學生,劉錦棠的眼中泛起了光芒。在他看來,每一個孩子都是非遺傳承的希望。“舞麒麟,想要從農村走向城市,不僅要傳承,還要傳播。舞麒麟文化傳承的意義,一是懂敬畏、知禮儀,二是發揮客家人團結協作的民族精神。回看中國歷史,客家人作出了很大貢獻。”他的話語,既是對舞麒麟文化的深刻解讀,也是對客家人精神的精準概括。

獲得國家級榮譽後,劉錦棠倍感責任重大,“未來要將舞麒麟文化發揚光大,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光彩。”為此,他不斷探索創新之路,將舞麒麟與現代元素相結合,創編出“智慧城市麒麟舞”等新套路,讓古老的麒麟舞在現代都市中煥發出新的活力。同時,他積極推動舞麒麟走進校園、社區,讓更多人了解和喜愛這項傳統藝術。

在劉錦棠的努力下,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正逐漸從一個小眾的民俗活動,走向更廣闊的舞台。那舞動的麒麟,不僅是客家人的精神象徵,更是香港在地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既是非遺守護者,更是文化交流使者

香火與鑼鼓,傳統與創新,在維港的潮聲中交織成獨特的文化和弦。二者在傳承中對話時代,奏出信仰與民俗的現代交響。李耀輝在電子籤文系統前記錄著今日的信眾訴求,劉錦棠則帶著少年們在星光下練習新編排的“智慧城市麒麟舞”。非遺從來不是凝固的標本,而是流動的活水。當黃大仙信俗用VR技術連接全球信眾,當坑口麒麟舞在元宇宙中舒展筋骨,我們看見的不僅是對古老智慧的堅守,更是一座城市在中西交融中孕育出的文化自覺。這種自覺,讓香火超越了宗教的範疇,讓麒麟舞動著現代的節拍,最終成為香江之畔永不褪色的精神原鄉。

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表演

“一個道教徒為什麼這樣愛國而不是只顧得天天念經?我是全香港所有宗教場所第一個舉辦升國旗儀式的,不管是哪裡來的信眾還是旅客,首先要知道這(黃大仙信俗)是中國的。”李耀輝的話語,本身即是一面鮮明的旗幟,彰顯著非遺傳承與家國情懷的緊密相連。在他看來,傳承非遺,就是傳承中華民族的根與魂。而劉錦棠則用實際行動,將客家人的勤勞、堅韌與團結精神,融入到麒麟舞的傳承中,讓這項非遺項目成為凝聚民族力量的紐帶。

從黃大仙祠的香火到西貢坑口的麒麟鼓,從香港的大街小巷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兩位非遺傳承人的努力,正在編織著一張龐大的文化網絡。他們用信仰和匠心,守護著香江的非遺之光;用創新和堅守,鑄造著中華的文脈之魂。在時代的浪潮中,像他們一樣的非遺傳承人,不僅是非遺的守護者,更是文化交流的使者,讓世界看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無窮魅力。

本文發布於《紫荆》雜誌2025年8月號

來源:紫荆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郭孟琦 校對:周默 監製:姚潤澤
黑雨警告現正生效!香港天文台:至少維持至下午3時
黑雨持續多區災情畫面曝光 將軍澳的士沒頂 沙田巴士站雨水倒灌現噴泉
強國教育!理大與外交學院共育AI時代外交人才
香港海關於機場偵破兩宗旅客販毒案件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