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陵:賀蘭山下的千年文明坐標-紫荊網

西夏陵:賀蘭山下的千年文明坐標

日期:2025-08-03 來源:紫荆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本刊記者   楊晨 綜合整理

賀蘭山東麓的廣袤洪積扇戈壁灘上,九座帝陵靜臥於天地間,這便是位於中國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的西夏陵。西夏陵陵區內含9座帝陵、271處陪葬墓、北端建築遺址以及32處防洪工程遺址,是公元11-13世紀我國西北地區西夏王朝的陵墓群,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過程提供了重要見証,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2025年7月11日,在法國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7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西夏陵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60項。

絲路樞紐的王朝見證

沉睡近千年的西夏陵遺跡絕非孤立的帝王墳塚,而是一部鐫刻在群山與荒漠間的立體史詩。支撐西夏陵突出價值的不可移動文物(即遺產構成要素)主要包括四類:帝陵、陪葬墓、北端建築遺址、防洪工程;此外,陵區出土、採集的可移動文物也對西夏陵價值具有重要支撐作用。9座帝陵遺存基本均為原建築內部夯土部分,其中1-6號陵陵園格局和建築遺址較為完整;7號陵地面僅存近半數建築遺址,8號陵和9號陵地面僅存陵塔。

當考古工作者拂去7號陵碑亭的沙塵,西夏文殘碑赫然顯現,實證此處乃西夏仁宗仁孝陵寢。除此之外,陵園中11尊力士馱碑石座巍然屹立,其雄渾造型顛覆中原龜趺傳統,筋肉賁張的黨項力士肩扛千斤碑石,遊牧文明的磅礴氣魄穿透時光撲面而來。

优先_《历史的星空》哈少锋13895355168
西夏陵遺址(哈少鋒 攝)

漫步陵區,文明交融的密碼無處不在。陵城擁有明確的中軸線布局,由獻殿、墓道封土、墓室、陵塔構成的軸線不與陵城中軸線重合,而是偏置於中軸線西側,體現了黨項人“鬼神居中”的傳統信仰。西夏陵在陵城中設置多層、木質外簷的樓閣式陵塔,這一特殊做法展現出黨項皇室對佛教文化的推崇,而樓閣式陵塔建築形制則受到了中原地區樓閣式佛塔建築的影響。

陵塔位於墓室後方,墓室上方不設置墓穴封土,並且取消了陵城外獨立的下宮(即寢宮),體現出西夏陵在繼承唐宋帝陵陵寢制度基礎上進行的創造。西夏陵在中國歷代王朝帝陵中,首次將碑亭使用制度化。在月城南側沿中軸線兩側建碑亭的做法,成為西夏陵帝陵布局的固定做法,對後世產生影響。此處一磚一瓦皆是活態史書,琉璃脊飾閃耀著中原窯火的光澤,銅牛石馬凝固了草原畜牧經濟的本色,殘碑上蜿蜒的西夏文字,更見證了一個王朝創制文字、融匯四方的雄心。這座絲綢之路要沖上的王朝陵園,始終是中原與西域之間經濟與文明對話的樞紐。

天人合一的生態史詩

西夏陵的營建,堪稱人類順應自然的東方典範。黨項匠師以賀蘭山為天然畫屏,將五十平方公里的陵區鋪展於洪積扇台地。每座帝陵軸線皆精準指向賀蘭山某座雪峰,使巍峨山巒成為陵墓的永恒儀仗。遠眺黃河“背山面水”格局,暗合傳統堪輿智慧,陵區西南至東北的延展走向,恰與賀蘭山脈形成動態呼應,建築與自然在此達成精妙共鳴。

最令人驚歎的是穿越千年的生存智慧。目前已發現的26處石砌防洪牆總長超過3,000米,盤臥阻擋賀蘭山暴雨的沖刷,6條排洪溝貫通天然水脈,將肆虐山洪馴服為繞陵而過的溪流。這些誕生於12世紀的工程,至今仍在戈壁灘上履行守護之責。遺產區和緩衝區組成的區劃範圍完整保存和見證了西夏王朝歷史,展現了西夏王朝多元文化交流與融匯創新的特徵。綜上所述,西夏陵的申報區囊括了所有的遺產價值要素,緩衝區擁有足夠範圍,遺產的價值整體具有良好的完整性。

中華文明的永恒星火

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作為聯合國教科文世界文化遺產專業諮詢機構,負責西夏陵申遺的專業審核工作。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在其評估報告中全面認可了西夏陵的突出價值,認為西夏陵整體保存狀況好,滿足真實性、完整性要求;申遺文本比較分析邏輯切題,比較對象選取合適,充分說明西夏陵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必要性;符合價值標準2、標準3。同時,評估報告認可西夏在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地位,以及西夏陵對中華文明、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的貢獻,高度評價了中國政府長期以來在西夏陵保護管理方面開展的工作。

西夏綠釉鴟吻

申遺成功的榮光背後,是一部三代文物保護人書寫的守護之詩。上世紀70年代,寧夏文物部門經過調查首次揭開王陵面紗。此後在國家文物局指導下,西夏陵初步考古研究工作陸續展開,發掘了6號陵、4座碑亭、1座獻殿以及3座陪葬墓,對北端建築遺址進行了試掘,為西夏陵提供了考古實證。1988年,西夏陵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最高層級保護。

中共十八大以後,西夏陵申遺正式啟動。2012年國家文物局將西夏陵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3年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備案。2024年1月,黨中央、國務院批准西夏陵作為我國2025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2025年7月11日,在法國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7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西夏陵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這塊沉甸甸的世遺招牌,承載著超越國界的文明價值。西夏陵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物證,黨項族在承襲唐宋禮制的同時,將遊牧信仰、佛教文化熔鑄創新,實證了中華民族“兼容並蓄”的文明基因。

世界更從這座東方陵園中看到了中國智慧。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的評估報告認可了西夏陵“整體保護狀況良好,監測體系有效”“所劃定的邊界範圍合理恰當”“滿足完整性與真實性要求”。從遊客承載量智能調控到社區參與機制構建,從土遺址微環境監測到荒漠生態修復,中國為乾旱區大型遺址保護貢獻了系統方案,昔日駝鈴叮噹的商道,已成為文明互鑒的新紐帶。

佇立賀蘭山麓,風聲掠過陵塔殘垣,仿佛攜著歷史的混響,黨項工匠鑿刻石馬叮噹,絲路駝隊搖響銅鈴。步入3號陵,層層遞進的陵園布局訴說禮制精髓;駐足6號陵,精巧的減柱造技藝揭示建築玄機。當星光再次灑落帝王陵塚,這片土地已開啟新的文明敘事,它不僅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豐碑,更是全人類共享的文化瑰寶,永遠向世界敞開交流對話的懷抱。

本文發布於《紫荆》雜誌2025年8月號

來源:紫荆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郭孟琦 校對:周默 監製:姚潤澤
黑雨警告現正生效!香港天文台:至少維持至下午3時
黑雨持續多區災情畫面曝光 將軍澳的士沒頂 沙田巴士站雨水倒灌現噴泉
強國教育!理大與外交學院共育AI時代外交人才
香港海關於機場偵破兩宗旅客販毒案件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