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是第15個世界肝炎日,今年的宣傳主題為“社會共治消除肝炎”,意在號召全社會齊心協力,共同應對病毒性肝炎的挑戰。在平常的體檢中,肝功能指標是評價肝部是否健康的重要標準,許多人以為“肝功能正常就沒有肝病”。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感染病科主任助理朱研提醒,這個想法是不完全的,對於有乙肝病毒攜帶或肝炎家族史的人來說,肝功能正常不代表肝部健康。
朱研告訴記者,她近日接診了一位40多歲的女士,多年體檢肝功能均顯示正常,但因持續性腹部悶痛、腹脹、尿黃等症狀就醫,最終被診斷為嚴重的肝病。醫生追溯病史後發現,這位女患者有肝癌家族史,但由於過分信賴肝功能報告而忽視了進一步的檢查,導致病情被嚴重耽誤。
類似這樣的患者並不少見,為什麼看似肝功能正常,卻還可能有肝病呢?朱研介紹,肝功能檢查本身是通過抽血檢測轉氨酶等指標來判斷肝臟是否健康的重要手段,“但與其他檢查相比,它又有一定的侷限性。”朱研說,特別是對於攜帶乙肝病毒,或者有肝炎家族史的市民而言,肝功能正常僅代表抽血時肝臟細胞沒有發生炎症,沒有出現壞死,或肝臟已經硬化或肝臟曾有過炎症,但抽血時炎症已經停止了,因此,體檢報告上的肝功能正常不能視作肝臟完全正常。
那麼,平時應如何預防肝病,讓自己遠離肝病的困擾呢?朱研說,一般而言,當肝病發展到一定階段,身體還是會出現一些蛛絲馬跡,比如,肝病患者會出現“肝掌”,即手部皮膚出現片狀充血,或呈紅色斑點、斑塊,加壓後變成蒼白色,或者是蜘蛛痣:皮膚上出現一個以紅點為中心,向四周發散出許多毛細血管的痣,形似蜘蛛。同時,還可能伴有不明原因的持續性疲勞、食慾不振、腹脹、尿色深如濃茶、皮膚或眼白發黃等症狀。“當出現這些症狀時,就應及時就診。”同時,針對肝病的高危人群,即年齡大於30歲且有肝癌家族史人群;長期生活方式不良人群,如長期食用發黴食物;長時間飲用被藍綠藻污染的水;吸菸、過量飲酒、長期食用醃製食品等人群,需要定時做好肝臟的定期篩查,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對於預防肝病,朱研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普通大眾,應養成良好衛生習慣,確保飲食飲水安全,不與他人共用牙刷、剃鬚刀等個人物品;阻斷傳播途徑,避免不安全的注射和輸血行為,採取安全性行為;接種乙肝疫苗是預防乙肝最有效的手段;同時,還要定期體檢,尤其是高危人群,應每年至少進行一次全面的肝臟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