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片遊”帶動景點更“出圈”-紫荊網

“出片遊”帶動景點更“出圈”

日期:2025-08-04 來源:光明日報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出遊?出片!無論是北京天壇祈年殿排隊打卡的“最佳機位”,還是遼寧大連菱角灣延伸入海的對稱石壩,抑或是四川興文直通雲端的白色天梯……時下,“能否出片”正悄然取代“是否好玩”,成為年輕人規劃旅行的新標準。

這些景點爆火的邏輯非常一致。在精緻的妝造、專業的設備、精心的修圖等步驟加持下,讓人眼前一亮的旅遊照以及找尋“神機位”的攻略等通過社交平台廣泛傳播,引來網友跟風打卡,帶動了相應景點的“出圈”。不少景區也敏銳捕捉到這樣的熱度,主動打造網紅場景、配套旅拍服務,持續優化出片體驗,助力文旅消費熱度攀升。

從傳統“到此一遊”式的拍照留念到更富有藝術表達的專業攝影,出片不再是旅行的附屬步驟,而是成了旅行的目的本身。從“看景”到“入景”的背後,折射了遊客內心需求的轉變。現在的人們不再只是站在圍欄外的旁觀者,不僅要“看見世界”,更要“讓世界看見我”,在把自己嵌入畫面的同時,將風景嵌入自己的社交敘事。社交平台上的價值展現與交流互動,也是心理需求的一部分。其實,出片不是炫耀,而是年輕人的“社交貨幣”;人們抵達的不是某個具象的目的地,而是一種“被點贊、被認可”的自我感知。從更深一層看,這個過程意味着某種身份的體驗和賦予。人們可以在旅行中短暫地從日常生活中抽身,或是在漁網、竹竿、潮汐光影組合下變身“討海人”,或是穿上漢服走入洛陽應天門進行時空穿越,或是在貢嘎雪山、墨石公園圓一個“武俠夢”……此時的景區不再是供人“觀看”的客體,而是供人“扮演”的劇場。這也意味着驅動文旅消費的動機核心從“佔有空間”升級為“佔有角色”:我們拍下的不僅是風景,更定格了“那一刻我是誰”,從而完成生命體驗的豐富。

人們消費心理的轉變,也倒逼着旅遊景區實現從“賣資源”到“賣場景”的模式轉化。從前,是否擁有獨一無二的自然資源或文化遺產,是景區最大的“賣點”;如今,“出片遊”作為文旅消費的重要方式,重新定義了景區之間競爭的邏輯:資源不再是決定性因素,“情節”和“場景”也可以成為商品。這也就意味着,文旅場景的創設能力成為拔得頭籌的關鍵,誰能把文旅資源轉譯為可參與、可共情、可二次創作的“文化容器”,誰就握住了流量密碼。好比,一片普通稻田只要在特定光線、機位、道具的調度下,能拍出電影感,就可能打敗那些坐擁5A招牌卻缺乏敘事張力的老牌景區。這種“新景點”在大眾文化視域下的再造,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文旅產業重新洗牌,完成從記錄旅行到創造旅行的深層轉型。

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也必須警惕可能出現的潛在問題,確保文旅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例如,某地照搬“天空之鏡”造了個網紅倒影池,因缺乏地域文化內核,火了3個月就成了廢棄工地。這也充分證明,沒有文化內核的出片,極有可能淪為“一次性消費”。文旅升級的最終命題,是讓每一次按動快門的聲音都成為文化傳播的脈搏,而非流量泡沫的破裂聲。真正立足多方參與的文化生產,讓“造景”轉向“造境”,纔是文旅升級的核心。

這也意味着,通過創新手段滿足遊客的新需求,充分提升參與度和體驗感,是推動文旅經濟行穩致遠的關鍵。例如,一些景區通過引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科技手段,優化遊覽體驗。在陝西西安的兵馬俑博物館,遊客可以通過虛擬現實技術,身臨其境地感受秦始皇陵的宏大與神祕,更深入地了解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在北京的故宮博物院,增強現實技術被用於展示文物的細節和歷史故事,遊客通過手機掃描文物,就能看到文物的三維模型和相關歷史信息,極大地增強了參觀的趣味性和教育意義。同時,景區還可以通過舉辦主題活動、文化展覽等方式,增強遊客的參與感。“出片遊”作為一種新興的旅遊方式,也迅速帶動了展覽、酒店、餐飲等一系列消費,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全新的“票根經濟”模式,為景區帶來了更多的熱度和關注。

期待更多像“出片遊”一樣的新興文旅模式脫穎而出,成為推動文旅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讓人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為推動經濟發展注入蓬勃動力。

來源:光明日報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郭孟琦 校對:孫藝寧 監製:姚潤澤
香港舉辦“銘記歷史 珍愛和平”名家名作展
許正中:通過筆墨丹青 冀年輕一代珍惜當下
人形機器人重大突破!中國成最大機器人生產國
滇港鐵人三項交流訓練營盛大開營 開啟雲南香港體育協作新篇章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