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海鳴:“上樓難”荊棘滿途 破瓶頸攻堅拔寨-紫荊網

屠海鳴:“上樓難”荊棘滿途 破瓶頸攻堅拔寨

日期:2025-08-05 來源:信報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文|屠海鳴

本港解決“上樓難”取得重大突破!目前,公屋輪候期限已經由6.1年降至5.3年;今年,本港公營房屋落成量將破3萬伙,為20年來首次。

長期以來,“上樓難”一直是香港社會矛盾的焦點之一。過高的樓價、過少的土地供應,導致普通市民望樓興嘆。面對香港這個第一難題,特區歷屆政府和社會仁人志士幾經努力,卻始終成效微乎其微、杯水車薪。2022年,本屆政府就任時,本港最新公屋輪候時間,已上升為6.1年,比較早前的6年再增0.1年;長者一人申請的平均輪候時間,則同樣由之前的4年,增至4.1年,輪候情況進一步惡化。本港“公屋聯會”認為,輪候時間將進一步攀升,甚至會否升穿6.5年甚至7年的關口。

香港“上樓難”事關千家萬戶,中央領導一直十分牽掛。去年和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在出席政協港澳聯組會時,都曾詢問香港解決住房問題的進展情況,希望大家要全力支持特區政府把這件民生實事辦好。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辦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去年和今年兩次來港考察調研時,聽取了特區政府官員關於房屋問題的彙報,還深入實地察看,高度肯定了特區政府的創新之舉。

筆者猶記得,早在行政長官李家超在競選時就提出四大綱領,其中就有“土地房屋提速提效提量”,包括提出“公屋提前上樓計劃”;2022年10月7日,李家超就任百日之時,就收到兩份涉及土地房屋供應的報告。一份是由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擔任組長的“土地及房屋供應統籌組”提交的,另一份是由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擔任組長、房屋局局長何永賢擔任重要組員的“公營房屋項目行動工作組”提交的。兩份報告提出化解“上樓難”的一攬子計劃,李家超將其納入了任內的首份施政報告,並親自督查和評估。

“上樓難”是本港最大的民生難題,也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三年多來,特區政府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滴水穿石的勁頭和毅力一步步向前推進。雖然荊棘滿途,步履維艱,始終錨定目標,矢志不渝;終於突破瓶頸,攻城拔寨!

“簡約”求效,“灣區智造”給力

攻堅破難,首先要衝破傳統觀念和固有模式,以創新思維謀劃。李家超在2022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簡約公屋”計劃,目標是在2027至2028年度前完成興建約30000個單位。

“簡約公屋”概念剛剛出爐時,也曾有人質疑。但事實證明,“簡約公屋”達到了李家超提出的“提速、提效、提質、提量”的目標,或革故鼎新,或另辟蹊徑,走出了一條化解“上樓難”之途。

以世運道“簡約公屋”項目為例,該項目是本港規模最大、單位數量最多的“簡約公屋”工程,自2023年12月動工,僅用19個月即完成一期3棟17層約3000個單位住宅的主體結構建設,將於今年第四季度竣工並交付使用。

“簡約公屋”施工速度如此之快,得益於項目採用了MiC(組裝合成)建築法。筆者調研了包括世運道在內的多個“簡約公屋”項目後發現,其精妙之處大致有四:

其一,“並聯式”替代“串聯式”,縮短工期近6成。傳統的建房模式是先打地基,再層層造樓,可看作是“串聯式施工”,而“簡約公屋”項目的第一階段可看作是“並聯式施工”。當施工現場打地基、鋪設給排水管道時,房屋模塊同步在珠海、江門、惠州等地的工廠製作。先齊頭並進,再組裝合成。進入組裝合成階段,模塊“30分鐘1塊”,造樓“3天1層”,整個項目較傳統建造方式縮短近60%的工期。

其二,模塊都有“身份證”,可查詢可追溯。透過智慧化平台,“簡約公屋”項目實現物資從工廠到跨境通關,再到工地簽收的全流程“一鍵可查”,每一個模塊配備唯一編號和二維碼作為“身份證”,可以查詢追溯。

其三,毫米級製造精度,造房子堪比造汽車。房屋模塊在工廠生產,可以大大提升精度;現場安裝也採用智能化施工工藝,並在打磨、噴漆、焊接、搬運、試水等環節使用“建築機械人”,確保模塊製造、安裝、對接精度達到±2mm,精度堪比造汽車。

其四,模塊可再利用,落實了綠色環保理念。項目採用的MiC模塊支持100%拆卸及重複利用,有效減少建築廢棄物,為香港探索循環建築體系、踐行綠色建造理念、助力實現碳中和目標提供了示範。

第一期“簡約公屋”合共約4440個單位,於去年6月24日接受申請;第二期“簡約公屋”合共約5060個單位,於今年2月24日接受申請,預計今年第四季起陸續入伙。全部約3萬個單位2027-28年度前落成。

應該一提的是,本港不少發展商帶頭支持、積極響應“簡約公屋”的建設。新鴻基地產是第一家發展商借出土地建設“簡約公屋”的,這也是首個入伙的簡約公屋項目。目前,新鴻基地產的“同心村”過渡性房屋項目及元朗攸壆路“簡約公屋”兩個項目,入住率已逾97%。信和集團也帶頭支持政府公屋建設,以象徵性租金借出荃灣青山公路青龍頭用地,資助房屋局建設“普綠軒”過渡性房屋項目,還積極資助勞福局興建和營運“社區客廳”,其中港島區首個社區客廳巳於今年3月在筲箕灣開幕。

“上樓難”之所以曾經令人一籌莫展,或因為沒有下定決心,或因為沒有打開思路,或因為沒有整合資源。如今,“簡約公屋”效率高,發展商行動快,“灣區智造”很給力。

這說明,只要下定決心,辦法總比困難多;只要善用“背靠祖國”的優勢,就會拓展化解難題的思路。

“疏堵”並舉,公屋流轉加快

“上樓難”不僅難在新建公屋不足,還難在現有公屋利用率不足。對此,本屆政府的應對之策可以用三個字來概括:“打,收,增”。即:打擊濫用公屋,收緊富戶政策,增加居屋綠表比例。

其一,打擊濫用公屋。公屋原本就緊缺,卻有人濫用。比如,丟空單位,分租或轉租單位,在單位內進行不法活動,將單位用作非住宅用途,虛報資料等。特區政府重拳出擊,收回約8700個公屋單位,單是以金錢計算已涉及約80多億元。

其二,收緊富戶政策。今年3月21日,香港房屋委員會公佈,將收緊公屋的“富戶政策”,新安排將於今年10月的申報周期實施。主要內容包括:若租戶家庭收入超出現行公屋收入限額5倍,或家庭總資產淨值超出限額100倍,或擁有香港住宅物業,或拒絕申報等情況,便須從公屋遷離。而未擁有香港住宅、且家庭收入不足限額5倍的公屋“富戶”,則按照實際收入標準分別繳納1.5倍或雙倍租金。

其三,增加居屋綠表比例。特區政府已經公佈,由下一期居屋銷售計劃開始,將綠白表配額比例由現時4:6調整至5:5,讓更多公屋租戶以綠表資格申請購置居屋單位,且容許租戶無論買入居屋或私樓,置業後仍可居住在公屋單位直至收樓才遷出。

打擊濫用公屋,旨在堵住漏洞;收緊富戶政策和增加居屋綠表比例,旨在鼓勵富戶“向上流動”,要通過自己奮鬥增加家庭財富,有序退出公屋,加快公屋流轉。

“打,收,增”三策略,科學把握“疏”與“堵”辯證法,既要幫“無房之人”,又不養“懶惰之人”;既著眼於維護社會公平,又著眼於激發社會活力。

由此觀之,特區政府以系統思維、戰略思維和全局思維解決房屋問題,把解決“上樓難”置於香港治理的大主題下思考謀劃,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前瞻性。

力推“房屋+”,“幸福邏輯”顯現

有一個著名的公式:“家=房屋+愛”。解決“上樓難”,不僅要為住戶提供房屋,還要注入關愛。

筆者在與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房屋局局長何永賢、民青局局長麥美娟等政府官員交流中,感到他們對此有很深的感悟。在推進公屋建設的同時,特區政府牽頭,整合社會力量,力推“房屋+”,共同打造“關愛共融社會”。

其一,“幸福設計”增強人文關懷。房屋局推出的《幸福設計指引》,包括“活力健康”“綠色生活”“樂齡安居”“跨代共融”“家社互聯”“城市連結”“增值上流”和“地方形象”,統整了過往50年的建造和管理經驗,全面蒐集了建築、規劃、園境、管理、護理及社工等專業團隊的創意和市民的意見,發動大家獻計獻策,集思廣益,提升了公屋設施的實用性和人文關懷。

其二,四方愛心源源不斷匯聚公屋。馬會慈善基金投7.2億元推行“躍見新生活”,為1.4萬個居於“簡約公屋”和過渡性房屋的家庭提供理財、職能培訓等支持;發展商頻繁資助有關項目,為傳統公屋長者住戶提供修繕家居的免費支持等;童軍到過渡性房屋開設旅團,為基層兒童提供領袖培訓活動。愛心匯聚公屋,家園充滿溫情。

其三,關愛隊成為“貼心人”。遍布於18區的452支關愛隊贏得了市民的高度認可,特別是公屋住戶。由於部分公屋樓宇堪稱“高齡”,涉及維修事宜較多,又居住著不少長者,關愛隊員登門訪問,為他們提供協助維修、室內清潔、協助申請和預約公共服務等。在遭遇颱風、暴雨、水浸等惡劣天氣,發生火警、交通等意外,關愛隊成員第一時間投入救援,成為不可或缺的救援力量。

解決“上樓難”不止是提供居所,“房屋+自主設計”、“房屋+技能培訓”、“房屋+家居服務”、“房屋+社區活動”.......透過一個個“房屋+”,演繹出充滿真情的“房屋故事”,揭示了溫暖人心的“幸福邏輯”。

一路荊棘滿途、山高水險,攻堅竭心盡力、事不避難。化解“上樓難”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只要持之以恆,善作善成、久久為功,相信“上樓難”終將變為“上樓易”。

(本文作者爲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

來源:信報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劉雨晨 校對:李博揚 監製:姚潤澤
日本人口降幅創有記錄以來新高
本港累計4宗基孔肯雅熱輸入個案 醫生警告暴雨積水增蚊患風險
特朗普說“很有可能”不久與俄烏領導人會晤
香港舉辦“銘記歷史 珍愛和平”名家名作展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