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國樑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和創新科技中心,在"一國兩制"框架下始終保持獨特優勢。特區政府最新發布的《香港營商環境報告》充分展示了香港的競爭力與發展潛力。當前,香港正處於全球經濟格局深刻變革的關鍵時期,既面臨大灣區建設帶來的重大機遇,也需要應對國際地緣政治變化和內地經濟轉型的雙重挑戰。如何在這複雜環境中把握機遇、化解風險,將直接影響香港未來的經濟發展路向。
大灣區建設為香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作為區域核心城市,香港與內地通過CEPA等機制深化合作,在金融服務、科技創新、物流運輸等領域形成優勢互補。"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五年位居全球創新指數第二位,充分證明了大灣區的創新活力。香港的初創企業生態系統蓬勃發展,企業數量從2014年的約1000家躍升至2024年的4700家,增長近四倍。這種強勁增長勢頭顯示香港正成功轉型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要進一步釋放大灣區的協同效應,香港需要重點加強產業鏈協作,特別是在人工智能、綠色科技等新興領域,將香港的科研優勢與大灣區的製造業基礎有機結合。同時,推動跨境要素自由流動,包括資金、數據和人才的便捷流通,將有助於構建更具活力的大灣區共同市場。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的獨特角色,使其能夠更好地協助內地企業"走出去",同時吸引國際資本進入大灣區市場。
與此同時,中國內地經濟正面臨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房地產市場調整、消費增長放緩等結構性問題可能對香港的傳統業務領域產生影響。然而,內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轉型,也為香港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香港需要主動調整經濟結構,減少對傳統行業的過度依賴,積極開拓東盟、中東等新興市場。在金融領域,強化香港作為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的地位,開發更多人民幣計價金融產品,不僅可以服務國家戰略,也能增強香港金融市場的深度和廣度。此外,隨著內地消費升級,香港的高端服務業,包括醫療、教育和文化創意產業,都將在大灣區市場找到新的增長點。香港企業應該把握這一趨勢,將優質服務拓展至更廣闊的內地市場。
國際地緣政治局勢的複雜變化對香港經濟構成嚴峻挑戰。美國對華政策的持續強硬,特別是可能重啟的高關稅政策,將對香港的轉口貿易造成壓力。西方國家推動的"去風險化"戰略也可能影響跨國企業在港的營商信心。然而,數據顯示國際資本仍然看好香港的長期價值。2024年駐港外資公司數量同比增長10%,達到9960家,這一數字充分說明香港的國際吸引力。香港美國商會的調查顯示,75%的在港美企認為香港仍是亞洲最具競爭力的商業樞紐之一,83%的受訪者對香港法治環境保持信心。面對這些挑戰,香港需要增強金融體系的抗風險能力,深化與中東、東盟等新興市場的金融合作,逐步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同時,香港可以充分發揮"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在國際博弈中定位為"中立第三方平台",為跨國企業提供進入亞洲市場的安全通道。積極參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等多邊機制,也能幫助香港減輕單邊主義政策的衝擊。
展望未來,香港需要堅定不移地發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八大中心的建設規劃,包括四個傳統中心和四個新興中心,為香港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需要進一步鞏固,特別是在綠色金融和金融科技等前沿領域。創新科技產業要持續發力,把握人工智能、第三代互聯網等技術革命的機遇。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建設將提升香港的軟實力,而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的定位則能強化香港在知識經濟時代的競爭優勢。特區政府推出的各項支援措施,如"BUD專項基金"和企業數碼轉型資助計劃,都在為企業應對挑戰提供有力支持。香港只要準確把握國家發展戰略與全球經濟趨勢,充分發揮制度優勢和區位優勢,就一定能夠在變革中開創更加繁榮的未來。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香港更需要以開放的胸懷擁抱變革,以創新的思維開拓進取,讓"東方之珠"在新的發展階段綻放更加奪目的光彩。
(作者係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榮譽會董,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