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美協常務副主席趙志軍:詩書畫印 密不可分-紫荊網

香港美協常務副主席趙志軍:詩書畫印 密不可分

日期:2025-08-05 來源:香港商报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中華文化節2025”重點活動“書寫的力量”展覽,日前假香港中央圖書館展覽館舉行,展示了60位本地書畫家的百餘件力作。展覽副策展人、香港美協常務副主席趙志軍接受了本報訪問,暢談他對書寫的力量與詩書畫印的見解,並分享了創作靈感與心得。

“書寫的力量”展覽由香港文聯主辦、中國美術家協會香港會員分會協辦,匯聚60位本地書畫家的百餘件力作。展覽由香港文聯常務副會長、香港美協主席林天行擔任主策展人,香港藝術發展局視覺藝術主席、香港美協常務副主席趙志軍與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容浩然擔任副策展人。

展覽涵蓋書法、繪畫、雕塑等作品。
策展人林天行作品《宅茲中國》,水墨紙本。
副策展人容浩然作品,行書《海納百川》,水墨紙本。

香港美協常務副主席趙志軍於展覽場上接受本報記者專訪,他表示:“很多人聽到‘書寫的力量’,會以為只是書法展。但展覽策展人和多數藝術家都認為,書寫不單是書法,它一定是中國書法、中國繪畫、中國文學的全方位融合。”趙志軍說,中國詩詞、繪畫、書法,本就是在同一支筆(毛筆)下生長出來的,“詩書畫印本就密不可分。”中國傳統裡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書,筆墨之間有韻律,也有呼吸。這一次展覽用當代的眼光,把這份傳統的交融重新詮釋。藝術家或以書入畫、或書畫融合,在筆墨、線條、章法、構圖、空間留白等技巧之間,延續着傳統的氣韻,也試着觸碰新的邊界。

趙志軍接受本報專訪。在他身後是其在“書寫的力量”展出的《天問·源》系列一至三。

西藏行帶來靈感

今年5月,趙志軍到了西藏。高原的水給了他觸動:“高原都是湖水和河流縱橫。湖泊是靜態的,河流是流動的。”在他眼中,水至關重要,而水的靜與動如同陰陽,構成天地間的和諧。他的《天問·源》系列之一至三,便由此而生,掛在展場牆壁上的三幅作品,左側第一幅取材自高原湖泊的色澤與形態。“湖泊在陽光下呈現豐富的色彩。湖水與礦物質的聚集,會生出像寶石般斑斕的顏色,就像紅寶石。”這種紅寶石般的色澤在畫作中奔騰、噴灑,似乎在撞擊黃色,又彷彿要融入其中。趙志軍形容這幅畫蘊藏了流動的陰與陽,彷彿始終處於運動之中。這讓人不免想到一直在變化的世間萬物。

中間的畫作描繪的是黃河上游的景象。“人們都以為黃河是一條泥沙翻涌的黃色大河,但到了上游發源地,你會發現它潔淨透明,如同剛出生的嬰兒一樣。”趙志軍說,黃河從清澈出發,經過黃土高原時夾帶泥沙,逐漸渾濁;流至山東東營入海前,河口灘塗沉澱了大量泥沙,水色較中游澄淺,最終與大海交融。

趙志軍《天問·源》系列之一,水墨設色紙本,97✕90厘米,2025。

中西融合的水墨力量

趙志軍說,“書寫的力量”展覽既要涵蓋書法內容,也要有綜合性與現代性,才能全面展現“書寫的力量”的多個面向。他的創作因此更傾向現代化,呈現出一種探索式表達方式。是次展覽每位藝術家只有三米的展牆空間,最多可展出三幅作品。趙志軍的作品乍看彷彿有油畫般的肌理感,實際上卻是徹底的中國水墨——宣紙、毛筆、國畫顏料、印章與印泥,都是傳統材料。他對記者說:“在香港這塊土地上,傳統繪畫有現代性,也有融合性,中西薈萃。在中國畫的創作方式下技法沒有變化,是形式上產生了變化。”趙志軍作品中的構圖保留了中國繪畫的散點透視,卻又融入西方對色彩、光影的敏感。

趙志軍認為:“繪畫最簡單的技法也要有力量,力度要力透紙背。”畫家所運用的線條、點面,都應蘊含力量,以反映創作者的精神與情感起伏。在趙志軍筆下,這股力量亦融入了他對自然的感悟與對文化的思考。

來源:香港商报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孫藝寧 校對:劉雨晨 監製:姚潤澤
日本人口降幅創有記錄以來新高
本港累計4宗基孔肯雅熱輸入個案 醫生警告暴雨積水增蚊患風險
特朗普說“很有可能”不久與俄烏領導人會晤
香港舉辦“銘記歷史 珍愛和平”名家名作展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