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崑
香港特區政府發布《香港營商環境報告:一國兩制 獨特優勢》,展示香港當前營商環境的全面總結。尤其對未來的發展方向,作出清晰的戰略宣示與部署。惟當前的國際形勢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單邊主義抬頭、供應鏈重構、數字經濟興起與綠色轉型加速等,都為小型開放經濟體的香港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事實上,全球經濟格局正在深刻調整之際,香港在地緣政治複雜的背景下,唯有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之時,方可保持其國際化特色,成為新時代香港經濟發展的競爭優勢。
正如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所指出,這份報告系統地向外界說明了香港在社會穩定、走出疫情後的持續向好發展。與此同時,亦彰顯報告發布的時機極具意義,向世界重新定義和闡述香港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作用和地用,也是“一國兩制”獨特優勢的有力佐證。
誠然,報告指出,“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為香港提供了“內聯外通”的有利條件,使香港可以“充分”善用內地的市場和資源。因此,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絕對是一國兩制的應有之義。
無可否認的是,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持續鞏固,在全球競爭激烈的環境下展現出強勁韌性。根據最新發布的經濟數據和國際排名,香港在2025年第二季度實質本地生產總值按年增長3.1%,連續第十個季度錄得正增長,彰顯了“一國兩制”制度優勢下香港經濟的穩健發展。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發布的《2025年世界競爭力年報》更顯示,香港競爭力大幅提升至全球第三位,總得分達99.2分,增幅是頭十名經濟體中最高,證明了香港在國家政策賦予的角色定位下,成功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並取得顯著成效。
國家戰略賦予香港的核心角色定位
必須指出的是,要體現香港成功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全繫於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為香港確立了清晰的戰略定位,支持香港發展為“八個中心”:包括鞏固提升傳統四大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及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同時,建設發展新四大中心——國際航空樞紐、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以及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這一戰略布局明確香港在國家整體發展中的重要功能定位,更為香港在多個重要範疇的發展提供了歷史機遇。
本屆特區政府達到如此亮麗成績,是充分發揮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的角色有其不可或缺的因素。特區政府在促進內地與國際社會交流合作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香港作為全球最大和最重要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提供全面的人民幣計價金融服務,截至2024年1月底,香港離岸人民幣存款累計達9,547億元人民幣,全球約80%的人民幣支付通過香港處理結算。
誠然,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與廣州、深圳、澳門並列為中心城市,做好發揮比較優勢,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發展。大灣區總人口超過8,600萬,經濟總量接近2萬億美元,規模與全球第九大經濟體加拿大相當。作為國際金融、商貿和航運中心,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優勢互補,香港在金融服務、創新科技、專業服務等領域展現巨大合作潜力。
可以說,八大中心的均衡發展體現香港經濟戰略的前瞻性和系統性,既鞏固了傳統優勢,又積極拓展新興領域。特別是創新科技中心和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建設,為香港經濟注入了新的增長動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的發展更是契合了“一帶一路”建設的需要,體現了香港在國家戰略中的重要作用。
篇幅所限,本文分別從傳統四大中心及新四大中心各取其二,扼要說明特區政府的戰略舉措,如何為香港創造持續發展的競爭優勢。
特區政府做好國際金融中心角色的戰略舉措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持續穩固,在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中,香港整體評分上升11分至760分,與首位紐約的評分差距收窄至9分,總排名維持全球第三位。另外,港股市值超過42萬億港元,共有2500多家上市公司,分別比新加坡高出七倍及兩倍七。香港的資產及財富管理業務蓬勃發展,在2023年年底管理的資產規模較之前一年增長約2%至超過31萬億港元。
深化金融互聯互通機制
以上數據表明,除了聯通世界的工作要持續做好,本屆特區政府在金融方面的其中一項重要工作,是積極深化內地與香港的金融互聯互通,有效促進資金的跨境流動,才可持續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滬港通和深港通每年交易量合計約為二萬億元人民幣,債券通、跨境理財通等機制進一步豐富了投資渠道。而且,特區政府繼續推進多項金融市場改革措施,包括設立特專科技公司上市制度、實施在惡劣天氣下維持交易等。種種說明一系列積極有為的舉措,確實為香港帶來更多的投資金額。
發揮超級聯繫人角色的實踐路徑
另外,正如前所述,聯通世界工作不可偏廢。香港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樞紐功能,主要扮演國際聯繫人和專業服務平台的角色。憑藉“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香港的法律、經濟制度,為中、外資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擔當中國聯通世界的橋樑。
根據香港貿發局2023年9月公布的調查報告,受訪的791間主要在大灣區及長三角地區營運的內地企業中,逾7成內企希望前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發掘商機,其中逾6成內企認為香港的專業服務是“走出去”的支援首選。
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發展藍圖
此外,本屆政府大力發展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目前有600多家金融科技公司和8家虛擬銀行,擁有世界級科研人才。政府推出100億元“產學研1+計劃”,支持大學加強產學研合作,推動創新成果的應用和商品化,而河套地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和“北部都會區”的發展,為香港創科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空間載體。
《經濟學人》在專題報導當中指出 (題為:Hong Kong gears up for the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race),香港的創新生態系統日趨完善,特別是金融科技和生物科技領域顯示強勁勢頭,從中證明香港創新科技的活力。國際媒體對此有高度評價,引證特區政府有序推進並建設好香港作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
制度優勢的新應用
國際調解院落戶的標杆意義
國際調解院總部落戶香港,是香港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的重要里程碑,標誌著國際社會對香港法治環境和專業服務能力的高度認可。
香港的普通法制度在國際商業活動中享有崇高地位,世界正義工程《2024年法治指數》將香港排在全球第23位,廉潔度更是位列全球第十。這些制度優勢為香港發展成為國際爭議解決中心提供了堅實基礎。
服務“一帶一路”的戰略定位
香港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的建設與“一帶一路”倡議高度契合,隨著中國企業大規模“走出去”,對國際法律服務的需求急劇增長。香港憑藉其普通法制度優勢、專業人才集中等特點,成為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首選法律服務平台。
這些成績是特區政府持續善用好香港的“制度優勢”,為香港進一步發展成為亞太區國際法律服務樞紐奠定了良好基礎。
筆者早前曾撰文指出,國際調解院落戶的重大意義更是可以強化香港作為中外藝術文化交流中心的定位,引起“文化+商業”活動集群,進一步強化香港作為國際城市中心的良好形象。
打造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文化戰略
西九文化區已成為國際矚目的文化新地標,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和M+博物館等世界級文化設施相繼開放。亞洲文化合作論壇在港舉行,來自17個國家的文化部長和高層官員參與,就推動文化藝術發展的政策和措施交流意見,進一步深化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重要角色。正正顯示,特區政府積極建設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確實不遺餘力,影響力所能及,正引起全球關注本港愈發加強的文化軟實力。
文藝創意產業生態圈發展
近年,香港更成為全球三大藝術貿易市場之一,文化體育及旅遊局領導由業界翹楚組成的“文化委員會”,制訂“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完善產業生態圈建設,而IP經濟成為新的增長點,珠寶商與熱門角色扮演遊戲《黑神話:悟空》和日本動漫角色Chiikawa聯乘合作,引發爆買搶購潮。
此外,香港藝術發展局推出“內地演出計劃”,與北京、上海、長三角一帶及大灣區的劇院、博物館合作,加深兩地的藝術交流和發展。
香港競爭力的未來展望
香港在國家政策賦予的戰略角色定位下,通過“八個中心”的全方位發展,成功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展現出強勁的經濟韌性和競爭優勢。從國際金融中心的穩固地位,到創新科技中心的蓬勃發展;從超級聯繫人的橋樑作用,到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文化魅力,香港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顯著成就。
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香港憑藉“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定位,以及不斷完善的營商環境和政策支援,正朝著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發展道路邁進。
香港將繼續發揮“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的作用,在國家“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發揮重要節點功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同時確保香港在全球範圍內持續鞏固和提升其強勁競爭力。
(作者係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秘書長,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