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海鳴:香港零售業要主動識變應變求變-紫荊網

屠海鳴:香港零售業要主動識變應變求變

日期:2025-08-06 來源:紫荆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屠海鳴

今年5月,香港零售額按年增長2.4%,結束了逾1年的負增長。從整體數據看,香港最差的時候已經過去了。

但一個現象引發關注,今年上半年,香港不少知名店鋪紛紛結業,當中不乏知名連鎖品牌旗下的酒樓和那些給港人留下集體回憶的“老店”。分析老店“結業”背後的原因,與租金居高不下、市民北上消費等客觀原因相關。另外,內地“電商入港”,給店鋪造成空前壓力——內地3大電商巨頭淘寶、京東、拼多多紛紛將香港納入免運費區,3大電商通過包郵、直郵及本地退貨等多種服務,為香港人提供了全新的消費體驗。

世界在變,中國在變,顧客的需求和消費結構也在變。依筆者之見,香港老店探索重生之路,重在以下兩點:

其一,向內地同業學習,推進數字化轉型。內地電商擁有強大的數據分析能力,能準確地進行“顧客畫像”,令自己的商品與潛在客戶對接。比如顧客在電商平台上瀏覽了哪一類商品,隨後就會收到類似的商品推介信息。電商平台根據用戶的選購商品和瀏覽內容等,判斷用戶還可能喜歡買哪種產品而作出推薦。

除了電商之外,內地的線下零售業也在數字化轉型。比如連鎖超市分析用戶的購物數據和地理軌跡,調整門店布局和商品種類,還針對不同用戶開展個性化促銷活動。

香港大部分老店還沒有形成收集、分析、應用數據的習慣。有部分老店開始“試水”,但還處於起步階段。比如收集了用戶數據,卻欠缺分析數據的能力;擁有一定的分析用戶數據條件,卻缺乏用好數據的本領。此外,大部分線下零售商促銷的手法單一,仍然主打“積分制”,給予用戶購物獎勵。只看購物金額,不分析購物品類、購物時段、顧客年齡及興趣變化等因素,這是對數字資源的浪費。香港商家只有推進數字化轉型,才能贏得未來。

其二,實施差異化競爭。香港老店的最大成本來自兩個方面:一是高租金,二是僱員的高工資。緣於此,就大多數商品而言,香港不具備價格優勢。但由於香港是自由港,絕大多數產品沒有增值稅和消費稅,少量單價高的貴重產品則仍有價格優勢。

香港老店應按照差異化競爭的思路,放棄或減少沒有競爭力的產品,而聚焦內地商家難以覆蓋的產品,比如大牌奢侈品、黃金飾品、電子產品、化妝品等,藥油藥膏、本土文創、餅乾點心等具有本地特色商品。揚長避短、錯位競爭,探索求生之路。

此外,建議香港特區政府、行業協會多給予支持、關愛。筆者認為應聚焦3個關鍵詞:學習、轉型、引流。

先說“學習”。浙江是內地電商最發達的地方,阿里巴巴誕生於杭州,義烏電商風靡世界。今年4月,香港與浙江建立了長期合作機制,“浙港合作”掀開新篇章。建議香港相關業界多組織商家主動到浙江學習交流,看看兄弟區域在數字化時代是怎樣把生意做到全世界的。

再說“轉型”。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去年施政報告中提及,支持中小企業數字轉型和把握電商機遇,擴大數碼港“數碼轉型支持先導計劃”的涵蓋範圍,由零售及餐飲業延伸至旅遊及個人服務界等,以“一對一”形式資助中小企業數字轉型。這個舉措很務實。政府的錢將會用在推動變革的“轉型”上。未來,還會根據具體情況加大資助金額。

最後說“引流”。這兩年,香港特區政府在“引流”方面做了不少事。包括爭取中央出臺內地居民港澳“個人遊”城市擴容、提高內地居民港澳購物免稅額度、深圳居民赴港“一簽多行”等優惠政策,還包括推廣“盛事經濟”、舉辦“香港好物節”等。這為香港引來了人氣財氣,相信未來會持續用力。

但以上3個環節要有機銜接起來。“引流”做得不錯,“學習”和“轉型”還有提升空間。人來了,服務要跟得上,補齊“旺丁不旺財”的短板。

總之,相關行業與人士要主動求變,突破突圍,合力迎接更加晴朗的天空!

(作者係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原文刊發於《人民政協報》,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

來源:紫荆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孫藝寧 校對:李博揚 監製:姚潤澤
香港入境處元朗突擊行動 拘捕14人包括非法勞工及僱主
2025南南國際學術會議在江西開幕 聚焦綠色生態與可持續發展
我國首次完成載人月球探測任務攬月月面着陸器着陸起飛綜合驗證試驗
2025年度電影總票房破350億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