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智鵬:銘記抗戰歷史 厚植新一代家國情懷-紫荊網

劉智鵬:銘記抗戰歷史 厚植新一代家國情懷

日期:2025-08-08 來源:大公文匯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 劉智鵬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轉眼已踏入80周年。昔日戰火對港人來說似乎相當遙遠,社會上不免有人懷疑:“這段歷史與當下的香港年輕人有何關係?”此提問既反映思想代溝,也揭示我們在歷史傳承上的一項重要課題:如何讓80年前戰火紛飛的歲月,燃起今天年輕人的民族精神?其實,抗戰勝利並非老人家的故事,對年輕人也有着重要啟示。

抗戰時期,香港是向祖國和盟軍運送物資的重要渠道和交通動脈。以“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為例,許多人認為這是屬於老兵的回憶,但事實剛好相反,當時參與游擊隊的港人,許多正值風華正茂,有的甚至未成年就加入了獨立大隊擔任“小鬼通訊員”,承擔傳遞情報、通訊聯絡等重要任務。這些年輕人當中更不乏來自香港名校的學生,例如英華女校、聖保祿學校、皇仁書院等。原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黃作梅就是“皇仁仔”出身。當年,他們放下書包,走入山林,為國出力。這群年輕人之中,沒有哪一位天生是英雄,只因時勢逼人、信念驅動,於是團結一致地以血肉之軀投身抗戰、保衛國家,展現出堅毅不屈的家國情操。

抗日青年不乏香港名校生

今天的年輕人沒有親身經歷戰爭的洗禮,實屬幸運,但若從這些前人的選擇中自我反思,理解什麼是國民意識及對國家的歸屬感,肯定會有所啟發。筆者認為,歷史教育的意義,在於從過去汲取經驗與智慧,指引未來。缺乏歷史教育的社會,青年人會容易迷失,不知自己從何而來,又將往哪裏去。近年香港的社會動盪,揭示出部分年輕人對個人身份感到迷失,這些都凸顯出歷史教育的重要性。事實上,香港自1840年代以來,從未脫離中國歷史的主軸,例如五四運動的精神價值對香港青年的影響,以及抗日戰爭的支援等,香港人始終與國家發展緊緊相連。

歷史教育的重點,除了銘記史實,更在於認識國家發展脈絡。年輕人可透過閱讀如《香港志》這類編年史資料,培養判斷力,亦更清楚了解香港在國家發展中擔當的角色,從中找到身份的歸屬與價值。這種歷史上的“溫度”,正是培養國民素質的養分。因此,年輕人有必要認識抗戰歷史,這不僅是對先烈的尊重,更是讓青年人理解,今日安穩的生活來之不易,是前人付出的努力和貢獻。歷史不是遙遠的,而是與當下的自己息息相關。

嶺南大學近年亦積極配合教育局推動承傳歷史的教育計劃,希望透過實地考察、口述歷史與跨代對話,讓更多教師有機會走出課室,親身感受歷史。今年6月,嶺大帶領一批香港初中教師前往廣東實地考察,透過與土地、人物的連結,理解歷史的溫度,也啟發教師思考如何以中國歷史文化深厚的底蘊,推動愛國主義教育。

成為激勵青年的精神資源

筆者認為,要讓歷史教育對年輕人來說不沉悶乏味,最重要的不在於“教”,而是“感”。當年輕人了解到,抗戰期間抗日小隊員年紀小小已在風雨中守護香港的故事,就能真切體會何謂“以天下為己任”。80年前的抗戰歷史,正因為時間久遠,我們更應把握機會將歷史“活化”,讓它成為激勵青年的精神資源,產生共鳴。

特區政府近年致力推動歷史與國民教育,例如全力支持香港地方志中心編修《香港志》工作、舉辦“史智承傳”等計劃,為歷史傳承搭建更有系統的平台,創造更多機會讓年輕人“走進歷史”。今年是抗戰勝利80周年,我們不應只止於舉行紀念儀式,更應鼓勵年輕人多參與歷史傳承的過程,例如成為口述歷史的記錄者、社區展覽的策劃者,甚至創作與歷史相關的數碼媒體內容,令歷史教育更貼近他們的語言與文化。

回到最初的問題:“抗戰勝利80周年與香港年輕人有何關係?”這問題本身其實是一道歷史教育的試題,測試着我們有否說清楚這段歷史的價值,也鞭策教育者更好地把歷史與青年人的今天連結起來。歷史除了讓我們認識過去,更有助我們對未來作出正確的判斷。讓青年人從歷史中拉闊視野、學會擔當,才能真正培養出有信念、有溫度、有責任感的新一代香港人。

80年前,年輕人為抗戰作出了偉大的犧牲;80年後,我們有責任讓那份信念,繼續在新一代心中延續。

(作者係立法會議員、嶺南大學校長特別顧問(公共事務)暨傳訊及公共事務處處長、歷史系教授,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來源:大公文匯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藍皓源 校對:楊晨 監製:張晶晶
國家防總對福建廣東啟動防汛防颱風四級應急響應
“山河永固·口岸崢嶸”香港入境處舉辦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國門油畫展
香港出入境人次屢創新高
抗戰勝利80周年|香港紅色足跡(第二集):西貢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