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與內地接壤的北部地區,曾因長期的邊境禁區政策而保留了獨特的自然景觀與村落文化,與繁華的都市形成強烈對比。隨著2008年起禁區逐步開放,這些邊境村落逐漸進入公眾的視野。不過,不少傳統村落因未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而面臨人口流失、文化式微的困境。香港電台電視節目《香港故事:邊境人家》以十集紀錄片的形式,深入探訪十個邊境村落,記錄那裏的歷史變遷、居民鄉情與人文故事。

位於香港東北的吉澳因沙頭角禁區政策而人口銳減,從五千人凋零至不足五十人。雖然不少村民都搬離小島,但卻惦掛家鄉的一事一物,更曾合力籌款資助於天后宮旁興建「吉澳故事館」。每逢「天后誕」,島上村民會盡心盡力合作籌辦節慶,而島外的村民亦會再次回村聚首一堂,延續傳統習俗。

而另一條位於榕樹凹的村落,全盛時期有幾百名居民,但自八十年代起已空無一人。一次尋根之旅,團結起一班散落各地的村民回歸「復村」,修屋舖路,讓荒廢的村落重現昔日的熱鬧。

2023年開通的香園圍口岸是深圳與香港之間第七個跨境陸路口岸。香園圍村和竹園村正正位於口岸的鄰近地區。為興建口岸,打鼓嶺區內的竹園村需全村遷移,而跟口岸同名的香園圍,則原地保留。被遷的村民無奈離開故鄉土地,但換來更好的生活配套。相反,留守的村民雖能保持原有的傳統和文化,卻失去改善生活質素的機會。兩條村的跨代原居民因口岸建設,面臨著截然不同的命運。

北部地區的水域環境亦造就了香港漁業的發展。流浮山對開的后海灣為鹹淡水交界,盛產鮮蠔,曾是養蠔業的繁盛之地。在輝煌時期,流浮山曾有上千家蠔民,如今僅剩幾十戶留守。為了傳承香港的養蠔技術, 80後蠔民致力推動技術革新,希望延續香港養蠔業。與此同時,元朗新田魚塘的養魚戶亦見證了香港塘魚養殖業的歷史,親歷從基圍到魚塘的轉型。節目透過兩位漁民充滿人情味的故事,重現漁業的興衰變遷。


節目還記錄了多個禁區村落從封閉走向開放的歷程,見證村民如何在時代變革中堅守文化根脈和守護集體記憶,展現這片土地上的獨特風貌和人文風采。《香港故事:邊境人家》由8月11日起逢星期一晚上9時30分,在港台電視31播映。港台網站(tv.rthk.hk)及流動程式「RTHK電視」同步播出及提供節目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