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維持香港的長期競爭力,工務工程項目的推展必須“提速提效”。面對當前的財政狀况,特區政府既要維持《預算案》中政府基本工程開支平均每年約1200 億元水平,以確保投資未來的需要,更須以改革思維為土地發展破局。
特區政府於2022年通過《2022年發展(城市規劃、土地及工程)(雜項修訂)條例》,簡化城市規劃程序、縮減“生地”變“熟地”的時間及加快收地流程等,值得肯定。不過,根據《預算案》數據,2025至26年度“土地徵用”預算只為248億元,比上一年度還少約3800萬元。當社會各界高呼“基建先行”之際,發展所需的徵地資源投入未見顯著增長,“提速、提效、提量”的目標從何體現?
以備受關注的新界北新市鎮大學城用地為例,根據當局透露,土地平整需待2028至29年度才展開,2030至31年度方能完成,真正落成啟用可謂遙遙無期。當發展“國際教育樞紐”已成為明確的政策方向,如此漫長的土地開發周期,如何應對兵家必爭的全球人才競賽?
每當被質詢如何加快收地進程,局方總有各種各樣的理由。能否展現“道阻且長,行則將至”的決心與魄力?
優化撥款程序以強化監管
撥款程序的優化同樣重要。特區政府應進一步檢視項目策略及管控處(管控處)的職能範圍,強化其成本監察與項目管控能力。具體而言,財庫局或可考慮提前介入撥款程序,檢視現行機制(如工程項目分類是否恰當),從而優化整體監管架構。
立法會研究工務工程效益成本管理小組委員會近期的報告頗具參考價值,期望特區政府積極借鑑報告建議,並推動相關部門更多地採納立法會事務委員會及工務小組的討論意見,調整原定撥款建議方案後,再提交財委會審批,以體現行政立法良性互動的效能。
作為立法會政府帳目委員會(帳委會)委員,筆者留意到帳委會曾多次審視工務工程項目,發現的問題涵蓋跨部門協作、合同管理、顧問和承建商監督等方面。儘管目前工務工程已採用“新工程合約”模式及“同步招標”安排等成本管控措施,但在工程開支預算評估等環節仍有優化空間。帳委會建議工務工程項目的管制人員應把好關,確保嚴格限制“應急費用”及“價格調整撥備”的動用。
同時,期望當局加強對工務工程顧問及承建商的管理,確保工程質量並實現零意外如期竣工。
2025/26年度《預算案》已要求審計署為特區政府部門及公營機構的高層管理人員舉辦工作坊,通過其衡工量值審計的經驗及個案分享,強化他們對審慎理財和善用公帑的觀念及實踐。期望當局在2026年匯報工作坊成效。
特區行政長官在7 月1 日的講話中強調:“我們寧願做艱難的改革者,都不能做安逸的停滯者”。工務工程的提速提效正是《施政報告》的重點,發展局必須“引入新理念、新辦法,拆牆鬆綁”,否則將錯失發展良機。
轉載自:明報《Money Mon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