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越
近來,香港報刊對中國在海灣危機問題上採取的外交政策議論頗多,有贊有彈,集中在一點:中國採取的政策是不是一個成功的政策?
中國對海灣危機的政策,見諸於國家領導人的多次講話及中國聯合國會議上反覆申明的主張。在筆者看來,可歸納為三句話:反對伊拉克入侵和吞併科威特;反對大國軍事捲入海灣危機;在阿拉伯範圍內用和平方式政治解決伊科爭端,同時發揮聯合國的調解斡旋作用。這三句話,實際上一是反對侵略;二是不贊成大國武力干預。
對於前一點,中國的立場絕無絲毫含糊。中國代表在安理會表決對伊拉克實行制裁的五次有關決議時都投了贊成票;在伊拉克第一副總理拉馬丹到北京時,中國政府也明確要求伊拉克立即無條件從科威特撤軍。這些足以證明中國反侵略的立場是一貫的、堅決的。
那麼,中國不贊成大國軍事捲入海灣危機的主張是否同反侵略的立場矛盾?是否“和稀泥”呢?古人曰:“事莫然於有效,論莫定於有證。”我們也不妨從一基本的事實來考其證而觀其效。
第一,現今沒有單靠外部武力干預可以解決的國際衝突。
據一些西方國際問題學者統計,在兩次世界大戰間的二十年裡,一國或幾國對其他國家行使威脅、軍隊動員以至使用武力這幾種性質的國際衝突有三十八起,其中三分之二是通過武力征服、威脅或者強迫屈服的方式最後解決的;而二次大戰結束後的二十年,三十九起類似衝突中,有百分之六十以上是政治解決的。進入七十年代以來,雖然局部戰爭與衝突連綿不斷,但靠外部武力最終解決的就一個也沒有。相反地,透過談判,國際組織調解等政治解決方式,卻使一些地區化干戈爲玉帛。
為什麼現今局部戰爭與衝突難以靠武力征服解決呢?因為隨着世界經濟政治聯繫日趨緊密,這類戰爭與衝突對整個國際社會有着“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影響,各種政治、經濟、軍事的行為交織在一起,不是也不能單靠武力干預來解決。尤其海灣地區,控制着世界能源和交通命脈,更為敏感。若以武力干預,勢將戰火蔓延,使世界原油的主要供應地變為滿目瘡痍。約旦的一位將軍預言:伊拉克決不會在它的武裝部隊把海灣國家絕大多數生產石油的設施摧毀之前被擊敗。這種說法,不宜視作危言聳聽。
中國從事件一開始便反對武力干預,正是順應世界和平因素增長的潮流,避免海灣戰火形成燎原之勢。這個政策,與有些政府和人士必欲一戰而後快的態度相比,誰真正對國際社會負責,誰真正維護世界和平,是不難作出判斷的。
第二,超級大國的軍事捲入解決不了第三世界內部矛盾。
從過往的事實可以看出,超級大國介入地區紛爭的動機絕不像它自己標榜的那樣聖潔。對此次美國出兵海灣的動機,美國國會歐洲和近東小組委員會主席李·哈密爾頓講了一句老實話,那就是:錢和石油——以及由誰來控制這些東西。或者說,美國利用軍事干涉來維護和擴大它在中東的經濟利益。這句話,比“除暴安良”之類堂而皇之的藉口更接近事實。
因此,美國的軍事捲入不但難以解決本來就已錯綜複雜的中東地區問題,而且有可能導致西方世界與阿拉伯世界的對抗,令這一地區更加動盪不安。因此,中國主張在阿拉伯世界範圍內,尋求政治解決,確實是防止衝突擴大化,維護世界和平的穩妥辦法。
第三,現各大國中,惟獨中國能夠充當“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的魯仲連。
自從海灣危機一出現,不但美國等西方國家要爭取中國對制裁行動給予支持,而且蘇聯也在尋求與中國在立場上的一致性;不但約旦與流亡在外的科威特領導人先後訪問了北京,而且伊拉克也主動派出高官去中國。海灣危機中的各方都寄希望於北京,這種外交地位是其他任何大國所沒有的。
中國之所以能實行全方位接觸,與衝突各方都說得上話,不僅是由於中國與阿拉伯各國有長期的友好關係,也不僅是由於中國在反對伊拉克侵佔科威特問題上與世界大多數國家的立場相一致,更重要的是,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依附於某一個大國,反對任何形式的霸權主義,並且毫無覬覦中東資源控制權之動機。誠如古代戰國策士魯仲連所說:“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
中國充當這個角色,首先在撤僑問題上取得功效,一聲“我是中國人”,幾千名包括香港、台灣同胞在內的中國人便能在中國大使館的安排下脫離險境。香港有的報刊評論說,不能不歸功於中國的國際地位、在第三世界中的作用以及手法的靈活。
當然,中國及國際社會的和平努力能否最終奏效,中東能否免於一戰,還要看各方面因素的變化。但從愈來愈多國家理解中國的政策主張,美蘇無法漠視中國的立場,中國因撤僑順利而贏得聲譽,以及西方對中國的孤立和制裁政策宣告無效等事實來看,中國的影響力不容小覷。
海灣危機使人們再一次看到中國這個巨人在國際舞台上的存在,誰能輕視這個巨人呢?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6/17/a52A48fJFC1QKRaBg9sWqvURObYnayEfs0b.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文|方越
近來,香港報刊對中國在海灣危機問題上採取的外交政策議論頗多,有贊有彈,集中在一點:中國採取的政策是不是一個成功的政策?
中國對海灣危機的政策,見諸於國家領導人的多次講話及中國聯合國會議上反覆申明的主張。在筆者看來,可歸納為三句話:反對伊拉克入侵和吞併科威特;反對大國軍事捲入海灣危機;在阿拉伯範圍內用和平方式政治解決伊科爭端,同時發揮聯合國的調解斡旋作用。這三句話,實際上一是反對侵略;二是不贊成大國武力干預。
對於前一點,中國的立場絕無絲毫含糊。中國代表在安理會表決對伊拉克實行制裁的五次有關決議時都投了贊成票;在伊拉克第一副總理拉馬丹到北京時,中國政府也明確要求伊拉克立即無條件從科威特撤軍。這些足以證明中國反侵略的立場是一貫的、堅決的。
那麼,中國不贊成大國軍事捲入海灣危機的主張是否同反侵略的立場矛盾?是否“和稀泥”呢?古人曰:“事莫然於有效,論莫定於有證。”我們也不妨從一基本的事實來考其證而觀其效。
第一,現今沒有單靠外部武力干預可以解決的國際衝突。
據一些西方國際問題學者統計,在兩次世界大戰間的二十年裡,一國或幾國對其他國家行使威脅、軍隊動員以至使用武力這幾種性質的國際衝突有三十八起,其中三分之二是通過武力征服、威脅或者強迫屈服的方式最後解決的;而二次大戰結束後的二十年,三十九起類似衝突中,有百分之六十以上是政治解決的。進入七十年代以來,雖然局部戰爭與衝突連綿不斷,但靠外部武力最終解決的就一個也沒有。相反地,透過談判,國際組織調解等政治解決方式,卻使一些地區化干戈爲玉帛。
為什麼現今局部戰爭與衝突難以靠武力征服解決呢?因為隨着世界經濟政治聯繫日趨緊密,這類戰爭與衝突對整個國際社會有着“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影響,各種政治、經濟、軍事的行為交織在一起,不是也不能單靠武力干預來解決。尤其海灣地區,控制着世界能源和交通命脈,更為敏感。若以武力干預,勢將戰火蔓延,使世界原油的主要供應地變為滿目瘡痍。約旦的一位將軍預言:伊拉克決不會在它的武裝部隊把海灣國家絕大多數生產石油的設施摧毀之前被擊敗。這種說法,不宜視作危言聳聽。
中國從事件一開始便反對武力干預,正是順應世界和平因素增長的潮流,避免海灣戰火形成燎原之勢。這個政策,與有些政府和人士必欲一戰而後快的態度相比,誰真正對國際社會負責,誰真正維護世界和平,是不難作出判斷的。
第二,超級大國的軍事捲入解決不了第三世界內部矛盾。
從過往的事實可以看出,超級大國介入地區紛爭的動機絕不像它自己標榜的那樣聖潔。對此次美國出兵海灣的動機,美國國會歐洲和近東小組委員會主席李·哈密爾頓講了一句老實話,那就是:錢和石油——以及由誰來控制這些東西。或者說,美國利用軍事干涉來維護和擴大它在中東的經濟利益。這句話,比“除暴安良”之類堂而皇之的藉口更接近事實。
因此,美國的軍事捲入不但難以解決本來就已錯綜複雜的中東地區問題,而且有可能導致西方世界與阿拉伯世界的對抗,令這一地區更加動盪不安。因此,中國主張在阿拉伯世界範圍內,尋求政治解決,確實是防止衝突擴大化,維護世界和平的穩妥辦法。
第三,現各大國中,惟獨中國能夠充當“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的魯仲連。
自從海灣危機一出現,不但美國等西方國家要爭取中國對制裁行動給予支持,而且蘇聯也在尋求與中國在立場上的一致性;不但約旦與流亡在外的科威特領導人先後訪問了北京,而且伊拉克也主動派出高官去中國。海灣危機中的各方都寄希望於北京,這種外交地位是其他任何大國所沒有的。
中國之所以能實行全方位接觸,與衝突各方都說得上話,不僅是由於中國與阿拉伯各國有長期的友好關係,也不僅是由於中國在反對伊拉克侵佔科威特問題上與世界大多數國家的立場相一致,更重要的是,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依附於某一個大國,反對任何形式的霸權主義,並且毫無覬覦中東資源控制權之動機。誠如古代戰國策士魯仲連所說:“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
中國充當這個角色,首先在撤僑問題上取得功效,一聲“我是中國人”,幾千名包括香港、台灣同胞在內的中國人便能在中國大使館的安排下脫離險境。香港有的報刊評論說,不能不歸功於中國的國際地位、在第三世界中的作用以及手法的靈活。
當然,中國及國際社會的和平努力能否最終奏效,中東能否免於一戰,還要看各方面因素的變化。但從愈來愈多國家理解中國的政策主張,美蘇無法漠視中國的立場,中國因撤僑順利而贏得聲譽,以及西方對中國的孤立和制裁政策宣告無效等事實來看,中國的影響力不容小覷。
海灣危機使人們再一次看到中國這個巨人在國際舞台上的存在,誰能輕視這個巨人呢?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6/17/a52A48fJFC1QKRaBg9sWqvURObYnayEfs0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