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大灣區: ‌‌‌‌東莞記憶首開區將對外開放

聚焦大灣區: ‌‌‌‌東莞記憶首開區將對外開放

日期:2024-11-30 來源:紫荆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紫荊雜誌(記者彭彥)11月30日東莞報道:經過一年多時間的精雕細琢,精細活化,東莞的城市原點,東莞記憶首開區一期即“一街(中興路騎樓街)、一河(珊洲河濱水文化帶西段)、一園(西城樓公園)”將於12月12日揭開其神秘面紗,對外開放。項目通過“微改造”方式,秉持“修舊如舊”理念,力求顯露歷史,傳承文化,注入活力,實現多元共生。涉及建築改造、水利市政提升、景觀提升等,總面積約26公頃,計劃投資13.3億元。

“源起千年,自在潮前”的東莞,作為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如今正以其獨特魅力煥發著新的生機。在東莞記憶首開區的系列報道中,本刊記者深入探索走訪這一區域,見證東莞記憶項目的專家、學者以及項目的總設計師,跟隨他們腳步,一起去揭開千年古城修繕背後的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東莞記憶”重塑千年古城生命力

東莞歷史悠久,東晉立縣,初名寶安縣。唐更名東莞縣,縣治從蕪城(今深圳市南山區南頭古城)移至到湧(今莞城街道),在明洪武年間,又變成南海尉,成為尉城,在整個海防裡面,屬於地位比較高的一個地方。

東莞古城自唐代開始,歷經1200多年,仍然較好地保存下來。唐代古城、宋元古城、明清古城、近現代莞城。古城總體格局、山水形勝、城鎮發展脈絡、城坊與街巷系統、地名系統以及總體氛圍等,一直傳承並延續至今。

民國時期騎樓街的大規模建設,標誌著東莞歷史城區正式成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跳出古城建設新城,古城得到較好保護。古城的整體格局得以延續,山水格局得到保存,城市功能、城市道路和街巷肌理、傳統的生活氛圍延續至今。

“莞城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縣城。”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馮江說,很多的城市都是北邊是山南面是水。莞城剛好相反,它面向的是東江,而東江在它的北面,因此,整個城市的面向是朝北的。旗峰山在它的南邊。要面向東江,所以它也是一點點向西擴大,擴大到越來越靠近東江。

莞城裡面有一條很關鍵的河,叫到湧,沿這條河湧可以到達縣城裡面。依山傍水、內城外市,莞城形成了兼具開放、包容的文化傳統傳承,成了廣府文化核心區之一。同時,受東江客家文化區影響,莞城兼有疍家文化及民俗。

當代的莞城,秉承著開放、多元、包容的文化傳統,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發展蛻變。

為重塑千年古城生命力,2023年6月,東莞記憶首開區正式動工,採用“微改造”的更新方式,以“顯露歷史、修舊如故、傳承文化、注入活力、多元共生”的理念,打造集居住、文化、商業、旅遊、創意辦公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多元共生型的歷史文化街區。

東莞記憶首開區總面積約26公頃,涉及建築改造、水利和市政提升、景觀提升等內容,包括珊洲河濱水文化帶修復與活化、西城樓公園及周邊提升、振華路-大西路-中興路-阮湧路F型街區改造等。

“繡花功夫”讓歷史街區風華重現

“東莞記憶跟很多古城復興的項目,如深圳南頭古城、廣州永慶坊,有特別大的不同。”東莞記憶項目總設計師萬科集團城市研究院院長錢源說,因為這裡的每棟房子,不是一個固定的風格。東莞記憶的這個街區,它有民國的、改革之前的、有改革之後的。走進這個街區,它就像讓人走在了歷史當中。“因此,在修繕的過程中,我們尊重每棟房子當年的樣子,尊重它的材料、尊重它的做法、尊重它當時的歷史痕跡。”今後,當大家走進這條街區,看到的景象是一個百花齊放的,但同時又是有歷史沈澱的。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項目方聘請了廣東省文物保護委員會專家歐陽侖老師擔任歷史街區修繕顧問,並負責歷史建築及重要風貌建築的修繕工作。

“歷史建築修葺遵循三個原則:外觀的歷史價值,西方建築美與傳統工藝的結合,最小干預。”歐陽侖說,如何才能做到呢?

記者跟隨歐陽侖首先來到中興路78號。這是一棟典型傳統民居,民國騎樓,歷史上是下商上住、磚木結構,建築風格為中西結合式,具有西式柱式和傳統中式山花裝飾的特點。時間給它帶來了滄桑,也掩蓋了它原本的風華。

“為讓這棟騎樓風華重現,我們按照歷史建築修繕標準,還原它原本的材質、比例、門窗的同時,還請來非遺傳承工匠按照歷史照片修復其極具傳統裝飾性的灰塑細節……”歐陽侖說,作為修繕工作的專業人員,辨清建築的原貌,即對立面價值的評估,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他一邊說,一邊用手指著房子上的灰塑來解說。上彩的那塊,有個牛,工作人員在清理痕跡出來時,它就在那裡。此外,牛的一邊有一隻男生的腳,另外一邊有一個女生的身。根據這些清理出來的痕跡,他們便按照建築的原徵性修復出來了一幅“牛郎織女”圖。這個圖代表了特定歷史時期的美好。

還有,騎樓陽台舊的屏風門,它原來就是舊的。因此,他們就按照屏風門現在的樣子、材料,甚至顏色,把它重新修好。

不僅如此,他們發現,這棟房子融合了產權人或者當時建造的人對西方建築美與中國傳統工藝的結合。這種工藝融合在了灰塑、廊合、山花等細節當中。因此,在修繕過程中,這些細節、元素都被很好地保留了下來。有了這些細節、元素,就可以讓市民和遊客閱讀到這棟房子的歷史故事,以及這些裝飾畫面里所蘊含的一些人文的故事以及美好的願望。

此外,對歷史建築“做最小干預”也是工作人員在修繕時需要尤為注意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細節。他舉例說,在這棟建築的陽台底,有個(壁畫)燈影。在施工的時候,施工人員並沒有把原來的灰鏟掉,或者是重新貼碳纖維,只是用外支撐來托住陽台的梁,起到加固作用。這樣做,今後在活化的時候,只需要做一個底,掛個燈籠,便可把這個加固給淡化掉了。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保證了歷史建築在活化使用時的安全性。

類似這樣的歷史建築,歐陽侖和他的團隊一共修繕15棟。每一棟他們都是用“精雕細琢”的態度,用“繡花功夫”來打磨,來修繕。

“古城活化”讓鄉愁和記憶融合

記者採訪發現,此次東莞記憶項目不僅注重古街區、古建築的修繕和保護,更注重古城活化利用。

“只有一個現代的地下的基礎設施才能夠讓古城得以新生!”錢源說,因此,在東莞記憶項目中,對基礎設施的更新成為古城更新最重要的事項之一。比如說,電箱(包括強電弱電)、天然氣管線、雨污分流,這三線入地。在改造之前,原來的古城都是零碎的,各家做各家的,且標準也不高。現在,更新完成後,雖然看上去城市是老的,但是它的根基即基礎設施是新的,能夠適應未來100年。

對於項目方的此舉,專家、學者均給予很高的評價。

馮江指出,歷史城區保護,早先的時候,大家會重視建築物本身的保護。但是,現在,整體的保護理念有很大的發展。如東莞記憶項目,它不光重視每棟建築本身的保護,更要重視實現每棟建築的價值,如它的文物價值,它的空間價值,以及它需要被恰當使用的價值。

東莞市博物館館長李歷松告訴記者,當大家來到東莞記憶首開區,看到兩邊都是非常典型的地中海式的騎樓,也是民國建設的東莞的商業街。這一片區就是東莞唐代757年建縣時縣城城牆的外圍。當時的城牆城門之內是衙署學宮,城門之外就是市井的生活區。所以,1000多年前,這裡就一直是個商業區。特別是到了明清,伴隨著閩南文化、嶺南文化發展後,東莞的商貿通過水運,通過珊洲河到東江,通過東江走向了南海,走向了更廣闊的世界。今天,這條古街,通過東莞記憶項目,進行了一個商業肌理的梳理和復原。通過洗刷,很多有趣的店招都復活了:“祥發海味”“悅華糖果”,還有絲綢鋪……這裡成了一個完整的商業博物館。“可以說這裡是一個有著將近百年歷史的商業文化沈澱最深的地方,這樣完整的街區在整個嶺南都不多。”

“通過東莞記憶項目,可以說真的是把整個城市,整個街區變成博物館。”李歷松感慨道,“我們真的實現那句話——‘把鄉愁和記憶融合在一起,又把今天的生活一起來運營’。復原後的古街,讓我們看到它雖然帶有現代的商業氣息,但它總體保留了傳統格局。今後,它的業態可能跟古代不一樣,跟民國不一樣,但它的生活方式仍然是今天人們對幸福的追求。”所以他認為這個街區,將來可以不斷地迭代豐富內容,把很多東莞傳統文化放進來,讓它既有商業的一面,又有文化的一面。

他舉個例子,像“悅華糖果鋪”,就希望做成一個東莞特色的在地文化和藝術對話的公共空間。到時,整個片區,不僅有古街區,還有公共的美術館,其他的藝術機構以及藝術文化消費的音樂吧。這樣的消費點,一定能讓這裡真正地成為東莞人尋找鄉愁,又體驗新的美好生活的一個交集點。所以這條老街的復興是東莞文化自信的,再上一個台階的新符號。就如東莞的各種文化建設,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一樣,把這個城市的復興提上了日程。“老街的復興必然帶來東莞文化的一次迭代復興。”相信,包括他在內的許許多多的東莞文化人,有信心通過東莞的文化和市場的力量一起把這個片區激活。

對於“東莞記憶”項目樣板區即將開放,作為總設計師,錢源坦言,讓他感到“最”滿意的,不是某一棟房子的改造,而是“整體一百餘棟”共同呈現出了最初想法的多樣性。同時,還有兩件事情是值得期待的。一個是,原來這個街區就是店鋪林立的,是非常繁華的。未來等到開街的時候,大家能看到,這裡有幾十、上百間的店鋪,往日繁華將再現;另外,街巷的深處還有原住民在居住的,也就是說它是一個活著的古城。它並沒有變成一個商業項目,也並沒有變成一個特別單一的狀態。它是一個真實的生活,但是它也是個被更新過的內容。它不光是有歷史的沈澱,它也有創新的部分,一起融合在一起。其實改造現在只是剛剛開始,不斷地運營,不斷地生長,才是它最後會變得更好的原因。

來源:紫荆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李天源 校對:葉青 監製:蘇藝
國家憲法日|李家超: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 是治國安邦總章程
紀律部隊舉行國家憲法日升旗儀式
香港特區政府提醒前赴韓國的港人注意安全
【紫荊專稿】院士峰會:助力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建設
打開看看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