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哈薩克斯坦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創始人 古麗娜爾.沙伊梅爾格諾娃
譯|本刊記者 楊晨
2025年6月17日,第二屆中國—中亞峰會在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納市舉辦,會議重申了該機制作為區域互動戰略平台、以及確保跨歐亞大陸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作用。此次峰會在全球秩序發生重大變革的背景下進行,大國間競爭加劇、貿易線路重構、氣候挑戰升級。會議凸顯了中亞各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於平等尊重、團結一致、互惠互利而非衝突對抗原則,開展建設性多邊對話的能力。

自2023年首屆中國—中亞峰會在西安啟動以來,該機制已經歷了迅速的制度整合。從最初側重於在經濟和基礎設施方面的合作,拓展為一個涵蓋能源、環境保護、全球安全、教育和數字化轉型等一系列全球優先事項的全面框架。今屆峰會不僅代表著對這一提議的延續,更標誌著該機制在發展和戰略重要性上的一次矚目跨越。
峰會期間,哈薩克斯坦總統卡西姆若馬爾托·托卡耶夫闡述了未來地區合作的關鍵優先項。他強調,首次西安會晤開啟了新的制度性對話,此次阿斯塔納峰會則翻開了深化往來和系統性夥伴關係的新篇章。
地緣政治背景下的戰略意義
中國—中亞機制的興起,是對全球格局加速演變所作出的及時且具適應性的回應。隨著中亞地區日漸成為各大國利益的交匯點,該地區正面臨周邊區域動盪加劇、西方制裁及其連鎖反應、美國與歐盟地區參與度下降、全球過境走廊重構等挑戰。上述變化均迫使中亞各國探索建立在主權平等與互利共贏之上的新型、彈性化合作模式。
中國就其而言正加速推進外交政策多元化,旨在鞏固其在全球發展中的建設性定位。在此背景下,中國—中亞機制已成為不受外部壓力干擾的開放對話平台,其指導原則是相互尊重、主權平等、戰略自主。
習近平主席在峰會上的發言強調了該機制的這一轉型,他指出:“我們探索形成了互尊、互信、互利、互助,以高質量發展推進共同現代化的‘中國—中亞精神’。”
從互信外交到機制化合作的重大成果
《阿斯塔納宣言》及《永久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簽署是峰會的最重要成果。這些基礎性文件正式確立了各國追求長期夥伴關係的政治意願,並基於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制定了國際行為的區域準則。
上述協議共同奠定了可持續共存區域新章程的基礎——其並非取代現有的國際機制,而是作為增強歐亞大陸區域內穩定與對話的有效補充。
“中國—中亞精神”的理念
在多邊峰會框架下首次提出了確切的“中國—中亞精神”,該理念由四項核心要義所構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深化互信、同聲相應;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守望相助、同舟共濟。所有與會的中亞國家領導人對該理念表示一致贊同,這意味著各方的共同承諾不僅基於務實利益,更建立在相同的價值體系之上。
與世界上其他融合範式不同,“中國—中亞精神”不以建立超國家結構為目的,而是強調尊重各國多樣性,注重提升參與國的自主發展能力,培育構建獨立主權與夥伴關係相融相生的合作模式。
經濟議程:以質量、聯通和發展為導向的投資格局
貿易及投資額持續增長與流動:2024年,中國與中亞國家間貿易額達948億美元,較兩年前增長35%;其中近半數貿易額來自哈薩克斯坦,凸顯出其作為過境走廊與產業樞紐的雙重戰略作用。
另外,中國已成為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最大的貿易夥伴,同時也是吉爾吉斯斯坦的主要投資國之一。除了貿易方面的表現,中國正拓展其在長期投資領域的組合,其資本投資額與信貸額度已突破240億美元,主要集中在能源、交通設施、資源處理與加工、數字技術及農業現代化等領域。
中國中亞合作高質量發展年
峰會最具實質性的成果之一,是共同將2025-2026年定為“中國中亞合作高質量發展年”。此舉不僅重申了夥伴關係的戰略方向,更標誌著中國和區域內各國從粗放式增長走向結構性現代化、品質轉型及彈性經濟一體化的集中轉變。
各國首次在高層層面共同確立了今後區域內多邊合作的六大優先方向:
1.暢通貿易:簡化海關通關程序,推行電子平台,擴大人民幣及本幣貿易,優化衛生與植物檢疫措施,消除非關稅壁壘。
2.產業投資:發展聯合建設項目,建設產業集群,推動促進技術轉移,支持中小企業加入跨境價值鏈。
3.設施聯通:升級鐵路公路網,擴建多式聯運樞紐,實現物流服務數字化,加強跨境經濟區建設。
4.綠色礦產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協同開發鋰、鈷、石墨、稀土等促進全球能源轉型的戰略性資源,實現互惠互利。
5.農業現代化:應用中國先進農業科技,推進耕作機械化,加強糧食安全,提升農產品加工、出口能力。
6.深化人文交流:支持各項教科文項目,開拓新媒體平台,增設獎學金與學術交流項目,升級旅遊協作。
該項議程展現了一個將經濟優先事項與更廣闊的社會發展相匹配的共同承諾,為促進區域的平衡、包容和共同成長奠定了基礎。中國—中亞機制正從“項目基礎合作制”向全面戰略規劃的方向演進,質量、彈性與可持續性將成為該機制下鑄造成就的新標誌。
人才發展與援助計劃
峰會特別關注到社會維度的可持續發展。習近平主席提出,中方願向中亞國家提供15億元人民幣(約合2.08億美元)的無償援助,用於支持重大民生及基礎設施項目。這些舉措旨在改善當地生活條件、減少貧困、強化醫療、教育及地方基礎設施,重點惠及亟需援助的地區。
該舉措標誌著中國對外援助的戰略轉型——從傳統的基礎設施融資轉向人才發展與更強韌的社會基礎建設。這些資金將被專項分配於修建學校、醫療中心、供水系統,以及在市政層面推動實施數字化及綠色解決方案。
此外,中國重申了將在2025-2026年為來自中亞的青年專業人才、公職人員及技術專家提供3,000個培訓與獎學金名額。此項提案將集中在工程建造、水資源管理、環境保護、農業技術、數字化轉型、網絡安全及綠色能源等關鍵領域,旨在加速區域經濟的現代化進程,提升勞動競爭力,培育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新一代領導者。
通過多種維度路徑,中國不僅在物質基礎設施領域進行投資,同時更著力提升區域智力資本與社會穩定,彰顯了對構建一個公正平衡夥伴關係的長期承諾。
基礎設施與物流建設:
從過境走廊到戰略互聯
鐵路融合新階段:中吉烏鐵路的動工標誌著區域互聯互通取得重大突破。該線路全長486公里,其中的312公里橫穿吉爾吉斯斯坦,經吐爾尕特山口岸和邊境城市賈拉拉巴德聯通中國新疆喀什與烏茲別克斯坦安集延市。除經濟價值外,該鐵路更具地緣戰略意義,通過促進供應鏈多元化,從而降低對傳統過境線路的依賴。
邊境口岸與多式聯運樞紐:新的鐵路線跨經巴克圖—楚古恰克邊境口岸,將會提升“中間走廊”的彈復性,同時開闢歐洲通往波斯灣的又一出口。霍爾果斯無水港將繼續強化其作為重要物流樞紐的功能,數字貨運管理系統可以實現24小時無間斷貨物處理,顯著提升跨境貨物流轉速率。上述技術進步展現出一個清晰的戰略路徑:從以基礎過境服務向建設一個一體化融合物流生態系統,促進產業協作、區域貿易及可持續經濟互嵌轉型。
構建區域安全穩定共識:通過聯合安全機制,安全協作成為第二屆中國—中亞峰會的核心議題,凸出了跨國威脅日益緊迫,以及加強區域協調的必要性。六國領導人重申了打擊“三股勢力”(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分裂主義)及其他危害國家主權與公共秩序的不穩定因素的共同承諾。
各方同意建立聯合監測及回應機制,以應對跨境挑戰,當中包括武器毒品走私、集團犯罪、以及日益升級的網絡攻擊和信息戰等新興威脅。重點強化情報共享和安全服務協同機制,並通過定期的專家磋商提升相互理解與應急預警能力。
在數字化轉型與網絡威脅加劇的背景下,網絡安全日益成為各方協同合作的關鍵領域。峰會支持設立網絡安全與數字基礎設施保護區域中心,中方願分享前沿技術、軟件解決方案以及關鍵基礎設施防護方法論。
針對從全球性疫情至氣候災害等複合型危機,各方同意啟動聯合應急演習,建立民防與人道主義援助協同機制。核心合作領域包括傳染病監測和早期預警、環境風險建模、可持續水資源管理、旱澇災害及荒漠化治理應對策略。
至此,中國—中亞框架正邁向集體安全新高度——不僅應對傳統威脅,更涵蓋網絡、生態、生物風險等新興挑戰,此多邊途徑為構建一個主動型穩定架構奠定了基礎,從而保障整體區域的長期韌性與安全。
教育、文化與科研:
可持續發展的文教協同
知識合作與教育科研合作年:峰會人文議程的核心亮點是托卡耶夫總統提議將2026年定為中國—中亞框架下的“教育科研合作年”。這項提案獲得了中亞各國及中國領導人的一致支持,顯示出各方一致認同人才資本、科研潛力、教育融合在保障長遠發展中的關鍵作用。
中國與中亞各國的教育協作正不斷顯著深化。僅2024年,已有逾1.3萬名哈薩克斯坦留學生在華攻讀工程學、醫學、國際關係、信息技術及經濟學等領域的學位;同期有超過2,000名中國留學生赴哈求學,促進了文化互鑒和共享學術環境的搭建。
未來雙方將大力拓展聯合研究項目,聚焦數字技術、氣候科學、農業創新與應用工程領域。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在內的中國頂尖高等學府正與中亞主要的科研中心共同磋商,構建新一代大學聯盟,重點建設數字實驗室、共享資料庫及學術資源交互平台。
與此同時,人文與文化領域的深度合作也在同步推進,包含設立資助基金,支持雙邊互譯與學術出版,以及推進以高校為基礎的實習項目,著力提升各方青年學者和師資隊伍之間的學術流動性,並重點鼓勵女性參與到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學科及應用科學的領域中來。
2026年的教育科研合作年絕非僅僅是象徵性舉措,而是區域知識振興的實踐平台。在這裡,中國將攜手中亞各國共同培育、構建一個公正、堅韌、獨具前瞻性的知識技術價值體系。
文化外交與軟實力聯通
文化中心加速設立,友好城市關係持續拓展,旅遊線路聯合開發穩步推進,藝術節、國際會議、青年論壇及各項媒體方案的參與配額顯著增加,築牢了區域關係的軟實力根基。
環境協作與綠色經濟:區域氣候共識確認了荒漠化加劇、水資源短缺及土地退化所帶來的不斷升級的威脅。峰會批准設立了區域防治荒漠化中心,推行資源監測數字化系統。中方將貢獻滴灌技術、節水方案及衛星冰川監測等尖端技術。
綠色資源整合開發:中亞地域含有豐富的鋰、鈷、矽等礦物資源,是全球進行綠色轉型不可或缺的要素。對華合作推動了本地化加工,提升了產品附加值、增強了出口能力。中國在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投資的風電光伏項目也展現了各方在脫碳與可持續工業化方面的共同承諾。
體制建設與願景
邁向永久結構性建設與戰略協作:中國—中亞機制正全面推進體制化建設。各方計劃設立常設秘書處、專題協調理事會(包含貿易、科研、交通等議題)及一體化數字合作平台,並已啟動了2030年前各項重點領域全面戰略合作的起草工作,此舉標誌著合作模式從項目驅動轉向成熟的程序化治理框架。
第二屆中國—中亞峰會作為一項歷史性里程碑,印證了區域外交的成熟,標誌著可持續的、以價值觀為導向的新型合作模式的崛起。該機制不僅由政治意願支撐,更通過務實倡議、實際項目及制度性框架的持續積累得到鞏固。
新興的中國—中亞平台,對中亞地區而言也不僅僅是“通往東方的窗口”,更是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科技夥伴關係及多邊創新的門戶,這一平台為擺脫依附性與兩極化及避免不穩定性提供了替代路徑。
哈薩克斯坦作為機制創始發起方和積極參與者,將在托卡耶夫總統提出的對話、務實與戰略前瞻理念的指引下,持續發揮引領作用。正如他所言,對華合作不僅是成長發展之路,更是整體區域轉型的路徑所在。
中國—中亞機制正發展成為區域復興與戰略成熟的平台,向世界提供一個植根於尊重、互敬、免受脅迫與雙重標準的發展新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