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邢文威
雖臨近歲尾,但特區政府工作仍馬不停蹄。日前,發展局局長在本港電台節目表示,北部都會區的“片區開發”意向調查即將開始,將為制定招標條款做好準備。2024年10月16日,行政長官在《2024施政報告》中提出試行“片區開發”模式,推進北都建設。11月29日,特區政府即公布北部都會區“片區開發”三個試點的詳細資料,提出積極利用市場力量,加快北都發展。目標由2025年至2026年期間陸續為三個“片區開發”試點開展招標工作。
“片區開發”三試點位於北都發展關鍵地帶,政府積極提供誘因鼓勵市場參與。
從政府公開資料顯示,三個“片區開發”試點位於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粉嶺北新發展區和新田科技城。根據《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2023》,三個試點分別位於“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樞紐”、“口岸商貿及產業區”,以及“創新科技地帶”。如根據2021年公布的《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報告書》,三個試點位於“雙城三圈”的“深圳灣優質發展圈”及“深港緊密互動圈”。均是深港兩地未來產業合作重鎮,是實現香港“南金融、北創科”發展藍圖的關鍵地帶。
政府公布“片區開發”試點資料便覽,提出三個試點均有住宅、產業和公共設施三類土地。政府以“住宅用地自行發展”作為主要誘因鼓勵市場參與開發,輔以政府提供資金支持發展商參與產業用地發展,發展商可自行或與政府合資興建和營運企業和科技園大廈,地積比率可依法適量放寬,分期繳付地價,以發展商北都持有土地的價值置換地價扣減等安排。
對於三試點的建設要求、付款方式、運用模式等,政府現階段公布框架性提議,具有不少溝通空間,對於正處於觀望的發展商有一定的吸引力。對於連續三年錄得千億財政赤字的特區政府,以一己之力實難應對北都逾2000億預算。此次特區政府公布北都“片區開發”模式,充分鼓勵市場參與,期待與商界成本共擔、成果共享。
在預計長達十年的建設周期內,涉及土地回收、土地招標、工程建設、項目運營、產業發展等諸環節,並面臨外部環境不穩定等因素,保證三試點先行先試成果,確保“片區開發”模式的成功,需要市場與政府的緊密合作,需要私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平衡。
特區政府提出2025年推出至少一個片區招標。根據目前出台的文件,可以看出,特區政府就部分關鍵問題仍未有定論,需與業界進行摸底溝通。對於北都這一涉及香港長遠發展利益的區域建設,特區政府需要謹慎對待,僅片區招標,也需創新激勵及保障機制,鼓勵發展商充分競爭,保障發展商參與收益,從更廣泛、更優質的競投中,選擇最符合香港公共利益的發展方案。
(作者係亞太城鄉可持續發展青年學者,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