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以人工智能(AI)輔助教學越趨普遍,理工大學去年憑藉研發虛擬助教“VAT”及智能課業批閱平台“AIReAS”,在被譽為“教育界奧斯卡”的“QS全球教學創新大獎”中勇奪金獎及全球教育大獎。其中,“VAT”以通訊軟件WhatsApp為載體,學生能隨時向其詢問課堂摘要,甚至以“播客”重溫課堂內容。兩個程式在本學年應用於4個課程,約200名學生受惠,有教師認為AI非學生備試的捷徑,需配合課堂討論才能掌握所學。

今屆“QS全球教學創新大獎”上月底在英國倫敦舉行,全球共有逾1,300個項目角逐18個組別獎項。其中,由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高級講師朱偉志帶領的研發團隊,設計生成式AI聊天機械人“Virtual Assistant TIMS(VAT)”,以通訊軟件WhatsApp為載體,在數分鐘內能為學生生成課堂摘要筆記、解釋簡報內容,甚至將課堂內容轉化為對話式“播客(Podcast)”,便利學生重溫學術內容。

兩程式擬推展至20課程
團隊亦研發智能課業評閱平台“AIReAS”,以教師提供的評分指標為基礎,就學生上載的文字習作提供具體評論作參考,引導學生改進課業質素。最終,團隊憑藉兩項研發勇奪全球教育大獎及“Smart Omnichannel Campus”組別金獎。兩個程式在本學年首學期分別應用於設計學院、應用社會科學系、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合共4個課程,團隊擬再將程式推展至20個不同學系的課程。
約200名受惠學生中,職業治療三年級生李文希曾使用“VAT”輔助學習,她指一節課約3小時,笑言“雖然人在課室,但專注力很有限,有時會錯過一些細節”,AI播客能幫助她歸納課堂重點,亦比傳統冗長的課堂錄音有趣,提升學習動機;項目學生助理、應用社會科學系四年級生江樂怡亦同意,可幫助內向的同學不會因不敢舉手發問而草草帶過不明白的內容。
AI不能取代課堂討論
近年各大學積極將AI融入教學,對於會否憂慮學生因過分依賴AI提供學習資訊,影響課堂參與度,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高級講師賴寶欣認為,AI生成內容不能完全取代課堂討論,“學生只聽10分鐘的Podcast,應該不能應付考試,課堂一定會包含更多細節”,故學生應善用AI進行備課,並通過重溫學習重點鞏固所學。
此外,近年WhatsApp騙案屢見不鮮,網絡安全問題備受關注,朱偉志表示,各個採用“VAT”的課程均有認證二維碼,只有相關課程的學生才能連接系統,變相限制用家為理大師生。另外,他表示,團隊獲政府的創新及科技基金資助逾80萬元,擬再優化程式並推展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