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運輸”是實現香港“零碳排放 綠色宜居 持續發展”願景的四大策略之一,加快推動普及新能源車輛,正是實現以上目標的重要措施。與此同時,推廣電動車也是打造智慧城市、發展數字經濟、推動創新科技發展的必然趨勢。特區政府對此更應做好率先垂範,在政府公務車隊中加快採用國產新能源車,不僅是踐行環保責任的必然路徑,也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必然選擇。

內地新能源車產業正蓬勃發展,二十餘個省份的政府工作計劃中都提到新能源汽車產業,尤其是吉林省已在高端民族品牌“紅旗”的旗下發展出新能源車。國產新能源車,電機、電池、電控等核心技術已經非常成熟,產業鏈、供應鏈亦已相當完善,現時已有至少八個國產新能源車品牌在香港銷售。
為促進新能源車發展,特區政府已於2021年推出《香港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同時亦已推出一系列措施鼓勵電動車發展,比如電動車首次登記稅寬減,企業購置電動車抵扣利得稅、設立新能源運輸基金等等。有關措施已經取得明顯的成效,截至2024年11月,香港電動車數量已超過10.7萬輛,較五年前增加約七倍;新登記私家車中,約七成是電動車。
在內地,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過程中,中央和國家機關、各地政府部門一直充分發揮示範引領作用。比如財政部最新要求,政府年度公務用車採購總量中新能源汽車佔比原則上不低於30%。對於路線相對固定、使用場景單一、主要在城區行駛的機要通信等公務用車,原則上100%採購新能源車。而事實上,在廣東、湖北、江蘇、四川等省份,近年新採購公務車中新能源車佔比超過六成;而汽車製造大省吉林省也要求,除特殊需要外,政府公務車應採購新能源車,其中長春市早在2021年便已規定,出租車和公務車原則上不再增加或更新燃油車。
《香港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中也提出,政府新採購及到期更換的中小型私家車須以電動車為標準。環保署2021年亦更新政府汽車的環保採購守則,要求除因運作需要等個別原因而未能轉用電動車的車輛外,所有新購及到期更換的五座位或以下的政府私家車必須以使用電動車為標準。不過最新數據顯示,目前政府車隊編制中電動車數目佔約3.4%,過去五年共計採購電動車比例佔總數約18%。過去五年政府採購電動車數量雖然逐年上升,不過平均每年採購電動車比例相比汽油車仍有較大差距。這也反映出,政府公務車隊中,電動車比率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特區政府實有必要提升採購新能源車的速率,以契合綠色、環保等發展理念。而加快國產新能源車在政府公務用車中的佔比,也能帶來多項好處,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選用國產電動車可大幅降低政府公務車隊碳排放,助力香港實現2035年碳排放相比2005年降低一半的目標。此外,政府帶頭使用國產車,可向社會傳遞政府支持科技創新與環保的態度,踐行綠色、減碳理念的決心,增加市民對參與節能、減排的信心,有助確保香港實現2050年達至碳中和的目標。
第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促進本地創科發展。新能源車是國家創新科技產業的重要領域,特區政府使用國產電動車本身已是在支持國家創科發展。香港是國際化都市,政府大量使用國產電動車,既是向全世展示中國國產電動車的風采和中國的科技實力,也是在展示對“一國兩制”的制度自信。與此同時,先進製造與新能源科技產業是創科藍圖中建議香港重點發展的產業,如果政府普及使用國產電動車,將能促進與內地新能源汽車企業進一步合作,邀請這些企業進駐香港,在新能源研發,人才培養等領域展開合作,直接有助香港創科產業發展,同時進一步完善粵港澳大灣區創科產業鏈。
第三,新加坡、巴西等國家早前因為推動巴士、出租車電動化,吸引比亞迪在當地投資建廠。香港倘大量使用國產新能源車車企業的產品,再加上香港國際化優勢和發達的物流業,可推動企業在港設立右軚車零部件生產研發中心以及零部件倉儲基地,香港將有可能成為成為國產新能源車國際化樞紐,配合國家戰略,同時對於香港發展先進製造,推進新型工業化也能發揮很大的作用。
第四,國產電動車在技術、性能、配套服務等方面已經相當成熟,紅旗等高端品牌電動車亦能夠匹配特區政府問責官員的級別和規格。而國產新能源車的購車成本僅是歐洲豪華品牌汽車的30%-50%;加上香港汽油價格高昂,使用新能源車可令政府每年節省大筆用車開支。
第五,政府大量採購國產新能源車,也有助增強市民,特別是年輕人對於中國工業能力的信心,從而提升國家認同感。
第六,電動車數量增加,必然要增設充電樁安裝等各類配套設施,日常供電、維護等工作量也將明顯增加。電動車的維修、保養的其他配套服務在香港進行,對推提升香港就業率,促進經濟發展也有多有益處。
從燃油車到新能源車,從進口依賴到國產優先,香港公務用車的轉型絕非簡單的設備更替,而是“一國兩制”優勢的生動實踐。通過此舉,香港既能展現國際都市的環保擔當,亦能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書寫新的篇章。讓國產新能源車駛上香江街頭,正是香港與祖國同心共進的最佳體現。
(作者係油尖旺區議員、吉林省政協委員,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