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曾智明
今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提出了包括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在内的一系列今年發展主要目標﹐强調要強化宏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強政策工具創新和協調配合。
在具體措施方面﹐《報告》提出從今年開始擬連續幾年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用於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今年先發行1萬億元。其次是優化支出結構,嚴控一般性支出。在“優化”與“嚴控”之下,還要求強化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和基本民生財力保障。再次是政府要精打細算,把錢用在刀刃上﹐要求各級政府要習慣過緊日子,真正精打細算,切實把財政資金用在刀刃上、用出實效來。我認為這些財政政策和具體措施﹐對香港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新冠肺炎疫情之後,香港受到外部環境惡化、地緣政治衝擊及内部轉型困難等方面影響,經濟增長較為缓慢,加上人口老化加劇,以致於政府財政連續四年錄得赤字。今年的財政預算案顯示,本年度赤字為872億元(港幣,下同),預計下年度預算赤字為670億元,財政儲備將由今年的6473億,進一步下降至5803億元。特區政府在入不敷出的壓力下,應如何施政及如何看待財政赤字問題?
在連年赤字的條件下,香港政府透過發行債券作為開源、節流之外的手段是必要之舉,無可厚非。債券可以緩解短期的財政壓力,並為長期的基建項目提供穩定的資金來源。香港在2009年開始根據政府債券計劃發行債券,借款上限從一開始的1,000億元逐步提高至現在的3,000億元。之後,政府為加大對可持續發展的支持,發行基礎建設債券計劃及政府可持續債券計劃,合計額度為5,000億元。外界對政府發行債券的質疑是擔心將債券收入多用於經常性開支,從而擠占了長期重點項目的資金。這方面希望財政司司長加强對外説明。
在財赤的背景下,全社會需要共度時艱;然而,社會的普遍共識是政府不能拿基層的福利開刀。這點在財政預算案中基本做到了。那麽,香港如何優化支出結構?公務員凍薪、政府削減一萬個職位、大學減少撥款等等成為預算案重點。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在預算案提出“強化版”的財政整合計劃,至2027/28年度累計削減政府經常開支7%。不過﹐2024年度政府開支增幅不小,引發專家與議員的不同意見。看來,政府如何“嚴控一般性支出”香港社會還有更高的期待。
加强財會監督,制止鋪張浪費更應該是努力的方向。《報告》強調要嚴肅財經紀律,加強財會監督,嚴禁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堅決制止鋪張浪費。在香港,特區政府的日常開支受到監督行之有年,審計署年度報告將重點審計對象的開支狀況向公眾披露,藉助輿論監督迫使相關單位在使用公帑時提高效益、防止浪費。至於專項開支須立法會通過撥款,資金使用過程也曝露在公眾的目光之下。然而,香港的鋪張浪費卻突出表現在,政府工程普遍工期過長、施工效率低下,施工前的評估期費力費時費錢、中間環節繁複,導致工程成本上升,造價突破預算。因此﹐政府有關部門屢遭議員及輿論批評,可情況至今尚未見有明顯的改變﹐其原因值得關注。
總之﹐我們要深入學習及領會今年“兩會”及政府工作報告的主要精神﹐建議特區政府結合香港的實際情況﹐透過更有針對性的財政整合措施,開源節流,力圖實現收支平衡並確保在未來幾年中,財政赤字將逐年縮減,一如預期在2027年回復盈餘。
(作者係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明滙智庫主席,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