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論壇》專稿/轉載請標明出處
羅文華 | 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專家
數字經濟時代,隨著生產程序逐漸數字化,數據密集型新興產業異軍突起。當前,中國正處於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節點,新型產業協同是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加快推進新型產業協同,才能促進企業轉型升級、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加速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對於香港而言,通過協同創新,可以實現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不同類型產業之間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提升自身經濟的競爭力和創新力。
中國傳統產業結構發生根本性變革
多年來,中國經濟在平穩運行過程中已然發生了很大變化,產業的持續轉型升級迎來的將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另一個更高階段。以進出口為例,2010年,中國的進出口額是3萬億美元,其中出口額約為1.5萬億美元,當時有7成以上是勞動密集型的紡織品、服裝、箱包、玩具和輕工產品,有2成多是機電產品、電子類產品。到2023年,中國的進出口貿易額達到6.3萬億美元,其中出口額為3.3萬億美元,不僅在出口量上比2010年增長了一倍多,更關鍵的是出口產品結構的變化。在這3.3萬億美元的出口產品中,9成是機電產品、電子產品,也就是說,近3萬億美元是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品,而勞動密集型的出口產品比重已從7成多降至1成。
中國出口結構的改變是趨勢性、結構性、根本性的變革,是40多年來中國改革開放最令人矚目的成果。尤其是中國工業互聯網模式的推進和發展使得傳統產業的升級突飛猛進。工業互聯網是推動AI、IOT、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現代工業融為一體的新技術、新模式,是推進製造業強國與網絡戰略落地的重要力量,可以有力推動網絡技術在生產製造、流通、運行、服務等環節的落地應用,可以通過信息流助推技術、資金、人才及物資的高效流動,從而實現上述資源的配置優化、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及國家經濟的有序發展。可以說,中國正通過工業互聯網新技術、新模式,改造升級產業布局的舊動能,釋放激發新動能。
2024年7月,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詳細指出了中國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和重點項目。一些經濟學家認為,這些政策將推動傳統產業和數字經濟的深度融合,並可以通過技術創新提升產業競爭力,最終實現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2024年,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高新技術司新設立了「未來產業處」,這標誌著「未來產業」正式進入國家布局規劃。同年7月,國家統計局公布最新數據,2023年中國「三新」經濟增加值為223,528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6.4%。「三新」經濟是以新興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為核心的經濟活動組合。2024年下半年,國家未來產業已取得一定進展。一是政策體系持續完善,例如針對元宇宙、人形機器人等細分領域,有關部門陸續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二是區域布局逐漸清晰,例如上海設立張江、臨港和大零號灣三個未來產業先導區;三是核心技術不斷突破,例如新一代移動通訊、量子信息、人工智能、衛星互聯網等領域接連取得突破。
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個部門印發《關於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核心就是發展「未來產業」,主要包括未來製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健康六大產業,這意味著代表未來產業新方向的六大新賽道正式拉開帷幕。涉及未來產業的創新標誌性產品共有10個,包括人形機器人、量子計算機、大規模新型智算中心等。每一個未來產業賽道,都有可能催生一大批相關的科技創新企業。
2024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在新質生產力方面,特別提到要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董煜認為,有力有效支持發展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是中央層面很少提及的,我們應當助力其發展成長並發揮引領作用。同時,還應識別並培育現有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並鼓勵行業良性競爭。防止「內捲式」惡性競爭亦被列入高層議事日程,顯示了中央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鮮明態度。
企業方面,依靠創新練好「內功」,開闢「藍海」,增強應對周期波動的能力,才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之道。而中小企通過企業協同,整合優化行業生態,也能夠增加產業鏈及供應鏈的韌性,以練就更強的集體「內功」,參與全球競爭。
香港產業發展邁入新里程
近二十年來,香港產業發展嚴重依賴服務業、貿易與物流、金融服務及其他服務型產業,這些行業總產值佔香港GDP的57%。其中,金融業所佔比例持續擴大,而文化創意、醫療、教育、創新科技、檢測及認證和環保等產業的規模及經濟貢獻有限。
香港的產業結構一直處於變化之中。近年,特區政府將著力點放在以先進生產技術為基礎的高端製造業上,穩步推進「新型工業化」,並透過不同方法和政策工具,催生新興產業,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正在科技園營運的新興產業,涵蓋了生命科技、機器人、智能物流等範疇。
香港特區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曾言,為加快新型工業化發展,特區政府2024年內落實100億港元新型工業加速計劃,為策略性企業在港新建智能生產設施提供配對資助。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副局長張曼莉指出,2023年,不同海內外企業都落戶香港以探求新機遇,先進製造領域的企業尤為積極。
香港發展新型產業也遇到一些問題。例如,目前香港缺乏多元的實體產業,大部分側重金融、地產、貿易等服務業,而且投資者眼光短淺,不願意將資金投放在回報期長的新型產業上,因此市場「耐心資本」不足,致使新型產業較難得到足夠融資。
香港科技園公司與麻省光子技術(香港)有限公司舉行半導體氮化鎵(GnA)外延片中試線啟動體,預計在港投資至少2億港元,創造250個微電子相關職位,旨在共同推動香港微電子產業的發展,促進香港新型工業化進程。科技園一直配合政府,全力發展微電子生態圈,目前有超過200家園區公司從事微電子行業,在科研成果商品化方面有豐富經驗,提供了一流的基建及龐大的合作夥伴網絡。
位於九龍塘生產力大樓內的「新質生產力展館」在2024年7月26日開幕。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致辭時稱,香港必須因地制宜推動新型工業化,不斷創造新價值。他當時透露,2024年下半年,為促進下游產業發展,將落實100億港元的新型工業加速計劃。展館將向公眾展示一系列先進製造技術,包括粵港澳大灣區眾多案例。孫東表示,這突顯出香港在創科及新型工業化方面的優勢,是「香港有工業」的最佳證明。展館同時提供平台,促進香港與海內外政、產、學、研、投等領域的交流合作。他提到,2024年6月底有11間優秀的先進製造重點企業簽署意向書,落戶香港或在港擴展先進製造業務。
生產力促進局主席陳祖恆認為,香港應充分利用現有資源,調整工業模式,設置「智能微工廠」便是最佳案例之一,這是設於展館的一部紡織機。過去編織毛衣需先完成衣服正反兩面,之後再縫合,如今利用這部機器,可直接製成一件完整毛衣。這項技術有助於減省人手,緩解人手短缺難題。
有專家認為,針對數實結合,其融合的過程本身就在於發展新技術、新興產業、新模式,傳統製造業要想得遠、走得穩,便要通過數字技術,實現「脫胎換骨」的改造,促進生產力產生質的發展。例如,在工業質檢領域,傳統做法是依靠人工在放大鏡下360度旋轉查看產品,針對較複雜產品的質檢需要耗時1分鐘左右,且工人易疲勞,因而員工流失率高、招工難。騰訊和富馳高科合作後,將光度立體成像技術、深度學習等Al質檢技術引入攝像頭支架外觀檢測,質檢效率提升了10倍。
中國科學院戰略研究院創新發展研究院張赤東指出,香港寸金赤土,一定要布局高附加值和創新性產品。香港要發揮好自己的優勢,下游的產業鏈和經營可以放在廣東,在粵港澳大灣區形成一個更好的產業鏈生態。這樣以來,可以形成研發、生產、銷售、商業化、運營管理等創新生態,全面提升城市創新競爭力。
香港除積極扶植新興產業外,亦有必要推動傳統產業的升級轉型,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香港工業總會主席莊子雄指出,「新質生產力」不限於技術層面的創新突破,通過開發創新產品、優化服務模式,同樣能達到企業升級轉型的高質量發展目標。」北京大學林毅夫教授指出,香港的大學和研究機構在支持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方面具有巨大潛力。香港優勢從來都在資金流方面,包括本地GDP維持高水平並匯聚世界各地資金,只要能配對科研人員結合大灣區的快速驗證概念(Prototyping)能力,便可為特區經濟引發新的生命力,而大疆的崛起正是眾所皆知的例子。
特區政府宜建設好產業生態系統,以利發展新型產業,如生物醫藥等,並扶助業界,發展相互結合的產業。2017年,國家發改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區政府、澳門特區政府簽訂《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第七項載明「構建協同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充分發揮大灣區不同城市產業,並推進產業協同發展,改善產業集群,建設產業發展格局,加快向全球價值鏈高端邁進的步伐。2024年11月,香港特區政府及工商界代表團走訪大灣區內地廣州等五座城市,交流經驗。中山大學區域開放與合作研究院院長毛艷華指出,香港可將資源集中於高附加值產業領域,如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形成產業鏈分工和協同發展。同月,李家超在粵港深化經貿投資合作交流會上表示,他會繼續推動與大灣區城市的產業協同發展。
廣東正致力通過產業科技創新與融合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這對香港意味著機遇的產生。香港在上游的基礎科研方面優勢明顯,但在中游的成果轉化上存在短板。所以,香港可以利用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先進生產力,推動實現「香港研發、內地灣區產業化」的模式,協助更多大灣區企業走向世界。
國家經濟發展插上數字化科技的翅膀,各地新興產業方興未艾。香港也在建立有利於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機制,以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等新興產業為主軸,將科研成果運用到全產業鏈上。此外,香港還參與大灣區營造未來產業網絡的計劃。然而,我們也要看到香港的準備工作還遠遠不夠,有待社會各界群策群力,不斷完善。
總之,香港身處大灣區,正在建立有利新質生產力发展的機制,需要配合大環境去發展自己的強項,适应國家總體發展的要求。在眾多方向之中,「數字灣區」建設是值得深入探討的一個重要方向。建議香港在這方面與大灣區其他城市聯動,推動香港新興產業的的发展。正如鄭雁雄主任所言,「在粵港澳大灣區中,廣州主打綜合,『廣』是廣度的『廣』;深圳主打創科,『深』是深度的『深』。其實,作為『超級聯繫人』,香港主打內聯外通,『香』是吃香的『香』。廣州越見廣,深圳越見深,香港越吃香。」這形象地闡述了大灣區三個主要城市在發展新型產業上的協作關係。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2025年1-3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