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黎昕
為解決基層住屋問題,特區政府推出簡約公屋項目,第一期簡約公屋今年首季起陸續入伙,當中元朗攸壆路項目率先於3月28日迎來首批住戶。然而,從過往過渡性房屋的經驗來看,簡約公屋項目若想真正發揮其解決住屋問題的作用,仍需在多方面持續優化,以提升入住率。
過往經驗表明,較偏遠地區的過渡性房屋入住率普遍偏低,新界地區的多個過渡性房屋項目便是典型例子,打鼓嶺「博愛昇平村」入住率僅32.4%,八鄉「路德會七星薈」為34.7%,「新田部屋」也只有42.5%。這些數據令人擔憂,簡約公屋項目是否也會「重蹈覆轍」?
事實上,8幅簡約公屋用地當中,有5幅位於新界區,地理位置較偏遠、交通不便,使得居民對搬遷心存顧慮。就像元朗攸壆路項目,雖有居民認為空氣清新、風景優美,但因公共交通班次較疏落,對於在市區工作的居民而言,通勤成為一大難題,這種不便無疑會影響居民的入住意願。
此外,公屋輪候戶中很大部分心儀市區單位,簡約公屋估計也面臨類似情況。市區及擴展市區的過渡性房屋項目普遍有8至9成入住率,而新界項目則入住率低迷。這反映出居民對居住地段的偏好,市區便利的生活配套、豐富的資源以及更多的就業機會,對輪候戶具有巨大吸引力。簡約公屋若不能在這方面做出改善,很難吸引大量輪候戶入住。
要提升簡約公屋的入住率,需多管齊下。最直接的短期措施,就是改善交通配套。針對新界地區的簡約公屋,短期可考慮增加公共交通接駁配套。例如,加密公交班次、開通專線巴士等,以緩解居民通勤難題,拉近位處偏遠地區簡約公屋與市區的距離。此外,加快申請遴選程序是重要一環,有關部門可引入人工智能科技,提高遴選效率,加快程序,能讓有迫切住房需求的居民盡快入住。
為增加簡約公屋的吸引力,加強宣傳工作同樣不可或缺。不少市民對過渡性房屋及簡約公屋項目不熟悉,例如有人誤以為簡約公屋十分「簡約」,猶如昔日臨時房屋區的惡劣環境,也有人擔心入住後會否影響自己公屋輪候的「上樓」資格。因此,特區政府應加大宣傳力度,除了與民政署合作挖掘及幫扶鐵皮屋及劏房住戶外,還可利用多種渠道,如社交媒體、社區活動等,廣泛宣傳簡約公屋的政策、申請條件和項目優勢,讓更多輪候戶了解簡約公屋,接受入住簡約公屋。
簡約公屋項目是政府為解決基層住屋問題的重要舉措,面對可能出現的入住率問題,特區政府需從交通配套、申請程序和宣傳等多方面入手,持續優化項目。只有這樣,才能讓簡約公屋真正成為輪候戶的樂居之所,提高入住率,發揮其應有的社會效益,避免「有屋無人住,有人無屋住」的資源錯配和浪費,為香港的基層住屋問題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為基層市民實現安居樂業。
(作者為時事評論員,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