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羅文華
行政長官李家超五月二十日在“建設世界一流資本市場論壇”致辭表示:特區政府全力推動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創科產業發展,將優秀的研發成果轉化落地。這個提法十分令人鼓舞。筆者認為,成事的鑰匙在人才,尤其是科學家對新一代的“傳、幫、帶”。
可喜的是,筆者看到,香港科學家在從事研究之餘,總不忘育人。
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去年榮獲30年長期服務獎時表示:“每當看到學生畢業後學有所成,將學到的傳承至下一代,都令我非常開心。做科研需要非常嚴謹及堅毅,這樣才可以培育到好的科學家,我很希望將這個精神傳承下去。”葉校長帶領她的國際研究團隊開發出一套人工智能模型,利用遺傳資訊,可在患者出現病徵前預測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她指出:“這套模型將革新阿茲海默症及其他常見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的診斷、干預、治療和臨床研究。”這項成果對老人福祉貢獻甚大。
中大信息工程學系教授湯曉鷗教授一生致力計算機視覺相關領域的研究。他在2001 年7月建立香港中文大學多媒體實驗室(MMLab)。2014年,湯教授、王教授、林教授等多媒體實驗室的教授,成立獨角獸初創企業商湯科技。2016年,多媒體實驗室躋身世界十大人工智能先鋒實驗室。
湯教授在埋頭研究和推動人工智能(AI)發展的同時,不遺餘力培養年輕一代。他一直努力不懈推動原創科研的理念,使之傳承下去。他悉心栽培學生,25年間共培養超過100名學生。多媒體實驗室(MMLab),被譽為“計算機視覺界的黃埔軍校”,桃李滿門。他的門生包括在人臉識別取得突破的王曉剛,以及2009年與湯教授一同奪得頂尖國際會議IEEE電腦視覺與模式識別大會(CVPR)“最佳論文獎”,推動視覺算法開源體系的林達華
百年之計,在於育人。筆者期待,有更多學者像葉校長、湯教授那樣善於育人,本地科學家便人才輩出,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便指日可待。
(作者係香港理大工商管理博士、香港銀行學會考試審核委員會委員、香港董事學會培訓委員會委員、香港學術及職業評審局專家,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