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交所、港交所組織20余家境外投資者走進深市上市公司-紫荊網

深交所、港交所組織20余家境外投資者走進深市上市公司

日期:2025-05-21 來源:經濟參考報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5月19日至20日,在深交所主辦的2025全球投資者大會期間,圍繞中國發展新質生產力和支持AI等前沿領域科技創新,來自19個國家和地區的近400名金融和監管機構代表熱議投資中國的新機遇。

以DeepSeek為代表的中國科技產品正吸引着越來越多全球投資者關注中國資產、投資中國市場。與會各方紛紛表示,中國製造業和產業鏈優勢為下一輪升級周期奠定了基礎,中國新質生產力正在走向世界,對中國創新和新產業機會持樂觀態度。

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表示,過去幾年,中國企業的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已經形成三條明晰脈絡:在高端製造業、智能駕駛、新能源轉型等前沿產業方面積累了很多先發優勢;人工智能產業方面,圍繞軟件、硬件、應用落地等領域持續發展,構建了全產業鏈、全生態系統的完整閉環;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方面,中國企業的技術含量、附加值都在不斷提升。“中國AI產業發展引發了全球投資者對中國創新能力的重估,海外資金對中國市場的信心明顯增強。”邢自強表示。

“近期在與海外投資者頻繁溝通時,我感受到無論是量化基金還是做市商,海外投資者都希望能更好地參與中國市場。”瑞銀全球金融市場部中國主管房東明表示。

“過去一周,我們在深圳的‘中國投資峰會’上會見了許多投資者。出席人數創歷史新高,證明了投資者的濃厚興趣,一些海外投資者多年來首次前往中國。許多投資者讚揚了中國最近的政策一致性和明確性,並看好中國持續的技術進步。”美銀中國區行政總裁暨大中華地區固定收益、貨幣及商品市場銷售部主管王偉表示,從亞洲基金經理的調查中也可以看出,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正在尋找在中國的投資機會。

中國新質生產力的哪些方面對境外長線資金具備較獨特的吸引力?

在未來資產環球投資(香港)有限公司首席投資官安珠姬看來,近年來跨國企業正在加速推進供應鏈多元化戰略。中國具備將顛覆性創新技術深度融入生產流程的能力。憑藉高技術、高效率、高質量、高性價比的獨特優勢,更多高附加值和精密製造產業更可能選擇留駐中國。這一趨勢在人工智能、機器人、清潔能源、生物技術等新興領域尤為明顯。

安珠姬認為,“機器人領域與電動汽車領域的供應鏈具有一定相似性,兩個行業的製造過程均涉及機械、電氣、電腦系統與電池管理的深度融合。中國作為全球新能源汽車製造領軍者,其機器人領域的智能製造發展速度預計將遠超其他國家。”

安本投資亞太多資產投資主管Irene Goh認為,新質生產力浪潮下,中國以超半數全球專利申請、70%太陽能板產能等硬核實力重塑經濟版圖,驅動全球競爭與合作。技術迭代加速背景下,投資需以動態視角捕捉機器人、清潔能源等新場景,共享創新紅利與產業變革機遇。

施羅德投資北亞區行政總裁、亞太區業務策略主管Gopi Mirchandani指出,人工智能的發展,可以提升生產效率、降低成本,中國AI創新引領全球,部分領域已超越西方國家,人工智能、機器人發展對算力需求大幅提升,雲計算、芯片、硬件等迎來投資機遇。

聚焦AI、生物醫藥等前沿創新領域,多位參會代表表示,外資機構正逐步提升中國資產配置比例,市場也將迎來價格重估。

摩根士丹利董事總經理、中國在岸股票業務主管沈黎表示,近期境外投資者尤其是長期資本表現出了較高的耐心和熱情,整體資金流向自2024年四季度以來呈現淨流入的態勢。在近期結束的摩根士丹利中國BEST會議上,80%以上的投資者表示近期有可能增加對中國股票的敞口。

近年來,中國資本市場高水平開放穩步推進,以新“國九條”為引領的資本市場制度型開放的空間不斷擴大,中國市場對外資的吸引力不斷提高,外資機構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爲了更好地服務全球投資者跨境資產配置需求,19日,深交所下屬的深圳證券信息有限公司與恆生指數有限公司合作編制並聯名發布了國證恆生大灣區數字經濟指數、國證恆生大灣區消費指數。另外,大會期間,20家代表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生物醫藥、智能製造等領域新質生產力的深市上市公司也與境外投資者開展了路演交流。5月21日,深交所和港交所還將聯合組織20余家境外投資者走進深市上市公司。

下一步,深交所表示,將按照中國證監會統一部署,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方向,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優化服務,持續穩定和活躍資本市場,為全球投資者參與中國資本市場營造良好環境,共同分享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紅利。

來源:經濟參考報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安濤 校對:李博揚 監製:張晶晶
五一假期開啟返程模式 全國鐵路、公路進入返程高峰
投資界春晚來襲!2025巴菲特股東大會五大焦點全梳理
陳茂波:致力打造新海濱 推動無處不旅遊
外籍遊客、外語導遊、外國博主……多視角講述“China travel”獨特記憶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