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專稿】中國企業如何邁向世界一流——理解中國特色現代企業的八個維度-紫荊網

【紫荊專稿】中國企業如何邁向世界一流——理解中國特色現代企業的八個維度

日期:2025-07-03 來源:紫荆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北京   蔡之兵

5月26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的意見》(《意見》),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應以世界一流企業為目標,加快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這一重要指示既明確了我國企業的根本發展方向,也揭示了企業邁向世界一流的有效路徑,是充分發揮我國企業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重要支撐。

以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為目標

全球化時代,國家之間的競爭很大程度上體現於企業競爭。企業發展水平越高、競爭能力越強,就越能讓國家在全球競爭上佔據優勢。因此,加快培育更多世界一流企業是我國發展的重要目標。

所謂的世界一流企業,指的是企業在整個行業乃至整個經濟領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經營能力、創新能力、盈利能力、資源配置能力、市場控制能力都遠遠強於一般性企業,在某種意義上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直接體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度重視世界一流企業的建設,我國世界500強企業的數量由2000年的19家已經上升至2024年的133家,是全球擁有世界500強企業最多的國家之一。這一進程充分表明我國企業發展的顯著成就,也極大提高了我國經濟發展能力和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

近幾年來,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抬頭,世界經濟和產業體系發生劇烈變革,全球經濟增長壓力逐步增大,這固然給各類企業發展帶來較大挑戰,但也要看到變化本身所蘊含的重大機遇。在這樣的背景下,《意見》再次提出要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為我國企業提出了更高的發展要求,也必然將為這些企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強大的動能。

以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為根本

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中國特色現代企業也必然要求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這既是中國特色現代企業的內在“靈魂”,也是確保中國特色現代企業持續前行的根本動力。

螢幕截圖 2025-07-02 下午3.35
由中鐵十一局承建的深圳外環高速三期田頭山隧道群全面推進智能化建造和數字化管控,在鋼筋場打造4條自動化生產線,極大減少了人工、提升了生產效率。圖為深圳外環田頭山隧道群鋼筋場的機器臂在焊接拱架(圖:新華社)

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企業通過贏得市場競爭從而獲取利潤是企業行為的根本邏輯。然而,由於市場經濟機制自身存在滯後性和盲目性等缺陷,完全由市場機制引領企業行為,不僅不符合經濟學的一般規律和國內外的經濟實踐,同時也會對企業發展產生不利影響。為此,應在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的前提下,以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為根本,持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一方面,應著力完善黨領導國有企業的制度機制,明晰黨委(黨組)討論和決定重大事項的邊界,提高前置研究討論的質量和效率。同時探索堅持黨管幹部、黨管人才原則與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相結合的有效模式。另一方面,也應重視、加強和改進非公有制企業黨的建設工作,引導和監督企業遵守法律法規,維護各方合法權益,促進企業健康發展。與此同時,結合實際建立健全黨組織與企業管理層共同學習、溝通協商和懇談等工作機制,引導民營企業加強黨員隊伍建設。

以完善公司治理為重點

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是確保企業效率的前提,而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必然是具有高效率和高效益的企業類型。為此,應將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現代企業的重點任務。

一方面,加快健全企業產權結構。產權問題是企業經營的關鍵問題,產權是否清晰,直接決定企業發展和運行效率。因此,應尊重企業獨立法人財產權,形成歸屬清晰、結構合理、流轉順暢的企業產權制度。對國有企業而言,應加快建立健全權責法定、權責透明、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機制,根據功能定位逐步調整優化股權結構,形成股權結構多元、股東行為規範、內部約束有效、運行高效靈活的經營機制。對民營企業而言,支持民營企業優化法人治理結構,鼓勵民營企業根據實際情況採取合夥制、公司制等多種組織形式,完善內部治理規則,逐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另一方面,著重發揮資本市場對完善公司治理的推動作用。尤其要強化控股股東對公司的誠信義務,支持上市公司引入持股比例5%以上的機構投資者作為積極股東。與此同時,嚴格落實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制度,設置獨立董事佔多數的審計委員會和獨立董事專門會議機制,提升決策管理的科學性。

以提升企業科學管理水平為基礎

對企業發展而言,再好的產權結構,也需要相應的管理體制和能力去落實。從企業經營的全周期、全流程和全環節看,應高度重視戰略管理、內部管理、風險管理、民主管理四大重點。

第一,戰略管理是決定企業發展方向的首要任務。應高度重視戰略管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引導企業科學制定融入新發展格局的發展戰略和規劃,引導企業基於戰略導向厘清主責主業,推動技術、人才、資金等各類要素向主業集中,防止盲目多元化擴張、無序擴張,確保企業發展與國家發展方向始終保持高度一致。第二,內部管理是決定企業發展穩定程度的核心條件。內部管理體制是否科學、是否合規,直接影響企業經營的長期性與規範性。為此,應鼓勵企業設立獨立的內控、法務機構,提升管理效率,引導民營企業完善內部反腐敗制度,建立嚴格的審計監督體系和財會制度。第三,風險管理是決定企業抵禦風險能力的關鍵因素。隨著國內外形勢變化的加劇,企業面臨的各類風險也在增加,引導企業建立健全多層次風險預警和防範處置機制從而防範國內外投資經營風險,已是當務之急。第四,民主管理是決定企業發展效率的重要因素。企業內部民主管理效果對企業發展具有直接作用。為此,應引導企業重視職工切身利益,健全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企業民主管理制度,注重發揮工會等群團組織作用,積極推行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建立符合企業實際、具備可操作性的集體協商機制,形成最大發展合力。

以企業家精神為依托

企業家精神是影響甚至是決定企業發展效率的決定性因素。所謂的企業家精神,主要指的是企業家銳意進取、勇於創新、敢於競爭的特徵,是過去幾十年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習近平總書記曾分別對民營企業家和國有企業領導人員提出要求: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要築牢依法合規經營底線,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做愛國敬業、守法經營、創業創新、回報社會的典範;國有企業領導人員必須做到對黨忠誠、勇於創新、治企有方、興企有為、清正廉潔。可見,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企業家精神都不可或缺。

隨著我國發展水平的提高,我國面臨的發展壓力和遭遇的發展挑戰也在增大和增多,在這種背景下,繼續發揮企業家“敢闖、敢試、敢幹、敢拼”的精神,將是推動我國企業發展更上層樓的關鍵因素。為此,我們應引導各類企業家正確處理國家利益、企業利益、員工利益和個人利益的關係,立足發展,著眼長遠,優秀企業家必須把個人理想融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之中,把企業發展同國家繁榮、民族興盛、人民幸福緊密結合在一起,矢志不移地做創新發展的探索者、組織者、引領者,勇於推動生產組織創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重視技術研發和人力資本投入,努力把企業打造成為強大的創新主體,順利助推國家實現質量更好、效益更高、競爭力更強、影響力更大的發展。

以企業文化體系為支撐

《意見》明確提出要建立健全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文化體系。大量企業案例已經證明,社會責任不是負擔,而是一種激勵,能不能主動履行社會責任,不僅直接體現企業的經營理念,最終還會影響企業的經營效益。實際上,越是願意將企業發展與國家命運綁定在一起、越是願意力所能及地為社會做出相應貢獻、越是願意將發展收益與員工分享的企業,其發展水平往往越高。

在宏觀層面,要鼓勵企業將誠實守信、以義取利、守正創新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念運用於企業管理實踐,融入公司治理,引導企業爭做愛國敬業、守法經營、創業創新、回報社會的典範。同時支持企業將文化建設融入戰略管理、生產經營、員工培訓、考核評價等全過程。支持企業、行業協會和商會聯合高校、科研院所推動完善現代企業管理理論。塑造中國企業形象,做強做大民族品牌。在微觀層面,應完善企業收入分配制度,推動企業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建立科學的企業高級管理人員薪酬和績效考核制度,合理確定企業高級管理人員薪酬水平。深化國有企業工資分配制度改革,在符合條件的國有企業推行工資總額預算周期制管理。鞏固國有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成果,合理確定並嚴格規範國有企業各級負責人薪酬、津貼補貼等。推動上市公司開展中長期激勵,制定穩定、長期的現金分紅政策。

以改革創新為動力

當今世界,經濟社會發展越來越依賴於理論、制度、科技、文化等領域的創新,國際競爭新優勢也越來越體現在創新能力上。誰在創新上先行一步,誰就能擁有引領發展的主動權。在所有的創新主體中,企業對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產業創新具有天然的敏感性,能夠將創新資源與市場需求有機結合,其引領創新的作用是難以替代的,這也是為何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發揮科技型骨幹企業引領支撐作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對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作出了重要部署,為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提供了根本遵循。

螢幕截圖 2025-07-02 下午3.35
6月11日,法國“科技萬歲”科技創新展在巴黎凡爾賽門展覽館開幕。中國館匯聚了華為、宇樹科技、中國移動、中國聯通、西帝摩三維打印等中國企業,展示了人工智能、數字解決方案、三維(3D)打印等前沿科技領域的最新成果。圖為宇樹科技人形機器人G1(圖:新華社)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有利於發揮企業在全鏈條創新中的作用,這是實現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關鍵前提。當前,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蓄勢待發,世界各主要國家紛紛出台新的創新戰略,加大投入,加強人才、專利、標準等戰略性創新資源的爭奪。在這種背景下,應將更多創新資源配置到科技領軍企業,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增強企業向前貫通創新鏈、向後鏈接產業鏈、縱向融合資金鏈和人才鏈的能力,支持企業主動牽頭或參與國家科技攻關任務,為企業創新發展提供更大舞台。

以優化企業綜合監管和服務體系為保障

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離不開政府的保駕護航。在建設中國特色現代企業的過程中,尤其要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

“優監管”。應健全企業綜合監管體系,加強對企業經營的跨部門聯合監管,增強監管制度和政策的穩定性、可預期性,提升監管信息化水平。與此同時,應健全企業信用承諾制度,根據信用狀況推進實施分級分類監管,減少企業合規成本。“強服務”。完善企業服務體系。分類推進涉企經營許可改革,同時完善市場准入制度,優化注銷等市場退出機制,促進地區和行業涉企政策、標準、規則協調統一。完善涉企支持政策直達快享、“免申即享”機制。支持企業完善高級管理人員教育培訓制度。“增動力”。完善創新要素高效配置機制,健全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員雙向流動機制。同時推動大型企業優化採購標準、提升技術標準、實現供應鏈互通,向中小微企業開放創新資源、提供技術牽引和轉化支持。

(作者係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教授,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5年7月號)

來源:紫荆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孫藝寧 校對:郭孟琦 監製:姚潤澤
五一假期開啟返程模式 全國鐵路、公路進入返程高峰
投資界春晚來襲!2025巴菲特股東大會五大焦點全梳理
陳茂波:致力打造新海濱 推動無處不旅遊
外籍遊客、外語導遊、外國博主……多視角講述“China travel”獨特記憶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