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翼之下——中國高原溼地和英國城市綠肺共同的守護-紫荊網

羽翼之下——中國高原溼地和英國城市綠肺共同的守護

日期:2025-07-02 來源:新華社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溼地是全球重要的生態系統之一,被稱為“淡水之源”“地球之腎”,具有涵養水源、淨化水質、維護生物多樣性、蓄洪防旱、調節氣候和固碳等重要生態功能,此外還發揮着巨大的環境、經濟和社會服務功能。

距離倫敦市中心5千米、坐落在泰晤士河畔的英國倫敦溼地中心是一個由工業廢地改建的都市生態樂園。溼地中心的前身是倫敦泰晤士供水公司的四個水庫,曾為倫敦西南地區市民供應飲用水。上個世紀80年代,公司修建了新的供水系統,四個舊水庫被廢棄。1995年倫敦溼地中心開始建造,2000年建成向公眾開放。

從廢棄的水庫到城市中的綠洲,倫敦溼地中心見證了城市與自然的共生。昔日泰晤士河畔的水庫,經改建成為城市溼地,被譽為“倫敦人額外的肺”。

↑這是英國倫敦溼地中心一處景色(6月20日攝)。
↑在英國倫敦溼地中心,兩隻水鳥在水中游弋(6月20日攝)。
↑這是在英國倫敦溼地中心拍攝的白臉樹鴨(6月20日攝)。
↑在英國倫敦溼地中心,一隻白頰黑雁抖落羽毛上的水珠(6月20日攝)。
↑兩隻野鴿在英國倫敦溼地中心飛翔(6月20日攝)。
↑這是在英國倫敦溼地中心拍攝的綠頭鴨(6月20日攝)。
↑在英國倫敦溼地中心,一隻鴿子停留在屋檐上(6月20日攝)。

1995年改建工程開始時,一對小環頸鴴在施工現場築巢,引發人們高度重視。施工隊專門為它們劃出保護區域,等待幼鳥孵出並離巢後才重新施工。

在2000年倫敦溼地中心正式開放的第一個冬天,麻鳽便現身於新建的蘆葦蕩中。這種英國珍稀鳥類的迴歸,成為當時倫敦觀鳥圈的新聞,也標誌着溼地生態修復的初步成功。

↑在英國倫敦溼地中心,工作人員為棲息的鳥兒餵食(6月20日攝)。
↑在英國倫敦溼地中心,工作人員餵食鵲雁(6月20日攝)。
↑在英國倫敦溼地中心,一隻白鸛在水邊覓食(6月20日攝)。
↑這是6月20日拍攝的英國倫敦溼地中心一處景色(6月20日攝)。

如今,在倫敦溼地中心,遊人可以看到不少瀕危禽鳥,園區觀察記錄的鳥類超過200種。城市邊緣的一方水澤,悄悄留住了遷徙的羽影。人與鳥悄然共處,城市與自然平衡共生。

↑一隻黑頸鶴在那曲市申扎縣的溼地上照顧前一天剛出殼的雛鳥(6月5日攝)。

西藏特殊的地域環境孕育了獨特的生物群落,集中分布着許多特有的珍稀野生動植物,成為生物多樣性的天然樂園。為守護高原生靈,西藏建立起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藏北的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分布有大量高原溼地,藍天白雲間,黑頸鶴翩翩起舞……

↑在那曲市申扎縣周邊溼地裡棲息的黑頸鶴(6月4日攝)。
↑這是在西藏那曲市申扎縣拍攝的黑頸鶴和它的黑頸鶴寶寶(6月5日攝)。

黑頸鶴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是世界上唯一在高原繁殖和生活的鶴類。在青藏高原,黑頸鶴是吉祥與美好的化身,象徵着人們對自然的嚮往與敬畏。優雅的黑頸鶴不僅是風姿綽約的“高原仙子”,還是全球氣候變化的“哨兵”,是生態鏈的重要一環,它們的生存與遷徙可以反映出高原溼地的現狀。

↑一對黑頸鶴在那曲市申扎縣的溼地上照顧剛出殼的雛鳥,一隻將其護在身下保持溫暖,另一隻則在旁保持警戒(6月4日攝)。
↑在西藏那曲市申扎縣,一隻黑頸鶴查看剛出生雛鳥的情況(6月4日攝)。
↑一對黑頸鶴在那曲市申扎縣的溼地上“換班”照顧剛出殼的雛鳥(6月4日攝)。
↑在西藏那曲市申扎縣,一隻黑頸鶴試圖驅趕鳥巢附近活動的漁鷗(6月4日攝)。
↑這是那曲市申扎縣周邊溼地裡棲息的黑頸鶴和出生不久的小黑頸鶴(6月5日攝)。
↑一隻黑頸鶴在那曲市申扎縣的溼地上照顧前一天剛出殼的雛鳥(6月5日攝)。

那曲市申扎縣申扎藏布溼地是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一處高原溼地。每年的四月開始,就陸續有結束了越冬生活的黑頸鶴結對來到這裡繁衍下一代。有一對黑頸鶴夫婦已經連續8年選擇申扎縣城附近營巢育雛。據當地野保員介紹,2024年這對黑頸鶴養育的小鶴在兩個多月大的時候不幸夭折,突如其來的打擊讓雌鶴抑鬱了很長時間,有時會拔掉自己的尾羽,有時會無緣無故地攻擊配偶,曾經形影不離的夫妻也很長時間不窩在一起休息……野保員一度擔心它們會飛到新的繁衍地。

好消息是,它們成功走出了悲傷。2025年5月,它們依然選擇回到申扎藏布溼地繁育後代。6月,記者又拍到雛鳥出殼的瞬間和黑頸鶴夫婦共同陪伴雛鳥成長的身影。

近年來,西藏自治區多措並舉實施生態建設工程,黑頸鶴數量逐年遞增,目前西藏黑頸鶴數量已經超過萬隻。西藏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追求可持續發展的高原生態文化得到進一步激發,黑頸鶴還在今年6月當選爲拉薩市“市鳥”。

↑這是在拉薩市林周縣虎頭山水庫拍攝的黑頸鶴(無人機照片,資料照片)。
↑在西藏拉薩市林周縣越冬的黑頸鶴在虎頭山水庫邊休憩(資料照片)。

不論是中國的高原,亦或是英國的城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都是人們同樣的追求。

鏡頭連接時空,影像對話世界。“鏡頭連中外”以鏡頭為媒,影像為記,透過攝影記者的視野溝通中國與世界,呈現多彩的文明交流畫卷。

來源:新華社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郭孟琦 校對:孫藝寧 監製:姚潤澤
五一假期開啟返程模式 全國鐵路、公路進入返程高峰
投資界春晚來襲!2025巴菲特股東大會五大焦點全梳理
陳茂波:致力打造新海濱 推動無處不旅遊
外籍遊客、外語導遊、外國博主……多視角講述“China travel”獨特記憶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