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個月大的小艾伯特安靜地坐在床上。他伸手要撫摸曾經把玩過的溫馴小白鼠。艾伯特真的很喜歡這隻老鼠。但他的手才剛剛觸碰到小白鼠,身後就響起了一聲錘子砸在鐵欄杆上的巨響。艾伯特驚嚇到猛地彈起,向前仆倒。當他爬起來,再次伸手去觸碰老鼠時,巨響聲再度響起。他向後跌坐並開始啜泣。
一週後,小白鼠再次出現。艾伯特目不轉睛地看著牠,但沒有伸手去摸。小白鼠靠近並用鼻子輕嗅他的手,艾伯特立刻將手縮回。然後他試探性地將手指伸向小白鼠,當他一碰觸到時,令人討厭的聲音再次響起,艾伯特再次跌倒了。同樣的情況又發生了好幾次,到最後,只要艾伯特一看到小白鼠就會開始哭泣並且爬開。
艾伯特(真名道格拉斯.梅里特)原本是個穩定、情緒波動不大的嬰兒,從未因任何事情哭泣,因此研究人員很高興能成功地誘發他的情緒反應。約翰.華生和羅莎莉.雷納在他們的報告中寫道,這是一種完全制約的恐懼反應。五天後,這一反應仍持續存在,艾伯特恐懼的事物甚至擴大到白兔子和毛皮大衣上。進一步的實驗顯示,他害怕的事物越來越多,甚至是有鬍子的聖誕老人面具──艾伯特患上了恐懼症。研究者仍持續進行實驗,直到他一歲又二十一天大為止,他的媽媽才將他從醫院領走。
研究人員感到自豪的是,他們不僅證明了不愉快經驗能誘發嬰兒恐懼,更證明了這些恐懼可發展成全面性恐懼症。在實驗之前,艾伯特是個冷靜、淡漠的孩子,幾乎從不哭鬧,也很少受到驚嚇。現在,他顯然對白老鼠產生恐懼,而且恐懼感擴散到所有白色毛茸茸的物體上。華生和雷納欣喜若狂,他們認為,這對佛洛伊德學派來說是一大打擊──後者恐怕會將艾伯特成年之後的恐懼症,歸因於某個夢境或無意識衝突。歷史並未記載艾伯特母親的想法,但推測她的反應恐怕是不宜發表的。

華生和雷納的研究發表於1920年,此時華生在1913年提出的行為主義思想已在心理學界廣為人知(當然,不是所有人都認同)。然而,這研究還是開拓了一個過去被佛洛伊德和其他精神分析學家壟斷的心理學領域。華生沒有用社會心理衝突來解釋心理障礙,而是證明它也可能來自“刺激-反應”學習。這引發了1930至1940年代精神分析學派和行為主義學派之間,關於精神官能症和恐懼症起源的激烈論戰。
當兩件事物同時出現時,對一種事物的記憶能夠引起對另一種事物的感觸。此所謂古典制約(classical conditioning)原理,後被應用在多種心理障礙。最早基於制約原理發展的療法之一是厭惡療法(aversion therapy),其核心概念是:透過將特定事物或行為與令人不快的刺激配對(例如艾伯特與白老鼠的實驗),使人們學會迴避這些事物或行為,從而幫助有反社會強迫行為或不良行為特質的人克服問題。
厭惡療法被應用於多種情境,包括嘗試對男同性戀者進行電擊來“治癒”他們(方法是在他們看到具吸引力男子照片時,只要表現出哪怕一點點性興奮反應就施以電擊)。還有用厭惡療法來治療酗酒,例如在被治療者喝酒前先讓他們服用安塔布司(Antabuse)——這種藥物會引發噁心想吐。其想法是透過制約作用,將飲酒與噁心聯繫在一起,從而打消酗酒者想飲酒的念頭(不過,這招對青少年似乎無效)。
另一項技術是利用學習原理來治癒恐懼症,而非製造恐懼。例如系統減敏感法(systematic desensitisation),旨在用一種與恐懼不相容的反應(如放鬆)來取代恐懼的行為反應。這樣做顯然不可能立即產生效果:它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當事人首先接觸一個最溫和版本的刺激,學習在該刺激出現時保持放鬆。例如,如果你害怕蜘蛛,那麼一開始可能只是讓你看一張蜘蛛網的圖片。一旦成功適應之後,就會換成稍強程度的恐懼物件或情境作為刺激,當事人再次進行放鬆練習,直至能完全不以為意。一步一步地,刺激會越來越接近真實情境,最終當事人能夠面對恐懼源,並學會完全放鬆與控制恐懼源。
其他形式的行為療法也陸續發展,且被證明成效不亞於精神分析法。兩種方法都對某些患者有效,但沒有一種能對所有患者都有效。兩種方法的擁護者都強調自身的成功案例,並各自有一套說詞:精神分析學家指責行為主義者只治療表面症狀而未觸及根本成因;而行為主義者則反駁,表面症狀才是真正重要的,改變行為本身就是實際解決問題。然而,在臨床領域,行為療法的療程相對較快,成本也明顯低於動輒耗時數月或甚至數年的精神分析法,因此它已成為治療某些精神障礙的重要替代方案。
作者:妮基.海耶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