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副刊|知了-紫荊網

文化副刊|知了

日期:2025-07-03 來源:地區報《港紙》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劉亞榮

一到夏天,知了不請自來,唧唧咋咋叫個不停。

知了最喜歡柳樹。傍晚的柳樹下面有知了爬出來,孩子們比知了還多,都蹬著小眼睛在地上尋找知了洞。四隊大坑周圍的土質是膠泥的,顏色略微發淡,有雨水沖刷的地方,似瓷器上的窯變的裂痕。這些知了就隱藏在這樣的土質裡。知了在地裡修煉了十多年,它好像時刻戒備著人們,先是用小爪子輕輕捅一個小小的不起眼的孔,試探,然後才將孔變成洞,爬出來,並找到最近的大樹棲身。頑皮的孩子們常常為它們興奮著,甚至為發現一個知了洞吵架。

我把不多的三兩個知了帶到家裡,放到綠色的窗紗上,看著它們蛻變。夜深人靜的時候,知了的背上慢慢裂開一個口,它慢慢地伸出頭,不等它的翅膀由淡綠色變成黃白色,我就困得倒頭就睡。醒來的時候,知了正在窗紗上唱歌。它的皮還趴在窗紗上,我小心地摘下來,穿到拴簸箕的紅色鐵絲上。再攢一些,我就可以交到收購站,就可以買我喜歡的連環畫了。我記得我擁有的第一本書是《五彩路》,作者名字和文章中主人翁的名字都不記得了,只記得三名藏族少年戰勝困難終於走在幸福的路上。在一定意義上,知了開拓了我的視野,讓我瞭望到一個遙遠的世界。

我國北方有一種小麥知了,叫聲奇特,似乎永不停歇,身材很小,只及平常知了的三分之一,飛起來箭一樣迅疾,很難逮。它的皮小巧可愛,還沾著泥土。

蟬、知了、唧了……倒是在文字中常常相遇。認識了幾個搞收藏的朋友,也初識玉蟬。著名的漢八刀,是指刀法矯健粗獷,線條平直有力。漢八刀出於秦漢,尤其漢代視死如生,喪葬文化達到一種極致。不僅有代表王侯等級的金縷玉衣、銀縷玉衣,還有其他玉器隨葬,譬如玉蟬。取蟬不死、永恆之意。

朋友偶得一個商代朱砂沁玉蟬。這只蟬為青玉料,蟬翼是額後雕有兩道橫彎的陰線,長、直而簡練,沁色彰顯著古玉的滄桑和年輪。朋友指指點點,如數家珍,得意之情溢於言表。

劉禹錫、白居易、陸龜蒙、賈島、陸遊、薛濤等詩人都留下了各自的《蟬》意。齊白石、張大千皆愛畫蟬,白石老人的工筆蟬細膩、逼真,張大千的蟬寫意、傳神,各成風格,各據風流。

在廚師眼裡,知了就是一盤價格不菲的菜。

來源:地區報《港紙》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郭孟琦 校對:孫藝寧 監製:姚潤澤
五一假期開啟返程模式 全國鐵路、公路進入返程高峰
投資界春晚來襲!2025巴菲特股東大會五大焦點全梳理
陳茂波:致力打造新海濱 推動無處不旅遊
外籍遊客、外語導遊、外國博主……多視角講述“China travel”獨特記憶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